新聞中心
與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比較中大發表2018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跨學科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於2017年發布了全港首個為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的體力活動作全面及系統性評估的「2016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2016報告卡),並提出改善建議。
研究團隊早前完成了「2018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2018報告卡)。此為第二個報告卡,除保留2016報告卡的九項核心指標,包括「整體體力活動水平」、「組織性運動參與」、「動態遊戲」、「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靜態行為」、「家庭」、「學校」、「社區及環境設施」及「政府策略和資源投放」,更新增了三項指標,包括「健康體適能」、「睡眠」及「肥胖」。同時,2018報告卡亦與全球48個國家及地區的數據作出比較,研究團隊並按照結果提出改善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之建議。
香港在「家庭」及「肥胖」指標評分最差; 而「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指標評分則最高
研究顯示,香港兒童及青少年在「家庭」及「肥胖」指標表現最差,評級為D-。在「家庭」指標方面,少於五分一家長每周有至少三次運動的習慣,而只有約三成兒童及青少年每周最少一次和家人一起參與體力活動。與2016報告卡相比,「家庭」指標的評分由D下降到D-,顯示家庭支持明顯較弱。至於2018報告卡新增「肥胖」的指標評分為D-,代表超重或肥胖情況嚴重。
另一新增的指標「健康體適能」獲較低的評分D,反映儘管本港學校對學童的體適能有定期的監測,兒童及青少年的心肺功能仍然未如理想。
與2016報告卡相比,「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仍然是香港表現最好的兩項指標。前者的評分為B+,是12項指標中最佳的。大約八成的青少年每周至少一次步行或踏單車往返學校;近半數小學生每周至少五次步行往返學校。至於「社區及環境設施」評分為B,近八成家長認為由於交通流量和犯罪率均處於低水平,社區環境安全;大部分青少年對政府所提供的運動設施感到滿意。
「整體體力活動水平」指標評分為C-,少於五成的兒童及青少年能達到每日一小時進行中等至劇烈強度體力活動的國際標準。「靜態行爲」指標的表現亦轉差,評分由C下降到C-,反映近年本港兒童及青少年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的時間有所增加。
研究團隊建議「健康港童,從家出發」以改善情況
領導報告卡研究團隊的王香生教授指出:「香港在『家庭』指標取得評分D-,低於大部分份極高收入的國家及地區,情況令人憂心。在職父母應獲支援,為其子女創造有利增加體力活動的環境,並避免子女於閒暇時過度使用電子屏幕產品。」
王教授續說﹕「學校內外應積極開展以促進兒童及青少年心肺功能為目的的體力活動,並鼓勵兒童及青少年在安全且優美的社區環境下進行動態遊戲。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在制訂各項體力活動相關政策之餘,應考慮建立具體的效應評估體系。學術界應更着重兒童及青少年的動態遊戲研究,並積極與政府及非牟利機構合作,加強對各種體力活動促進項目及相關政策的有效性評估。」
香港與其他全球48個國家及地區的比較
香港在「整體體力活動水平」(C-)、「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B+)、「靜態行為」(C-)及「社區及環境設施」(B) 指標評分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在「健康體適能」(D) 及「家庭」(D-) 指標評分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分別為C及D+)(表1)。
與全球29個極高收入國家及地區相比(表二),香港在「整體體力活動水平」(C-) 和「步行及踏單車往返學校」(B+) 兩項指標較為領先;而「健康體適能」(D) 和「家庭」(D-) 的評分則較為落後。香港在新增指標「健康體適能」的評分D更遜於大多數亞洲國家及地區,例如日本 (A)、台灣 (B-) 和南韓 (D+)。(表三)
與九個亞洲國家及地區作比較,香港成績最好的兩項指標是「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在「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指標,香港與韓國取得一致評分 (B+),高於中國內地 (C+) 及台灣(C-),但落後於日本 (A-)。另外,在「社區及環境設施」指標,香港的評分 (B) 高於日本 (B-) 和中國內地 (F),但低於台灣 (B+)。(表三)
過量的靜態行為在極高收入國家和亞洲地區均極為普遍。香港的評分為C-,與台灣、日本及葡萄牙同級,但高於南韓 (D)、美國 (D) 和澳洲 (D-),而蘇格蘭及威爾斯的評分更只為F。(表二及表三)
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
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是矢志促進全球兒童及青少年的體力活動的非牟利組織「健康活力兒童環球聯盟」成員之一。報告卡透過實證分析就不同指標發布評級,為兒童和青少年的體力活動水平作全面及系統性的評估。詳情請瀏覽:http://activehealthykidshongkong.com.hk/
是次研究項目獲田家炳基金支持,研究團隊的主要成員包括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及系主任王香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助理教授黃雅君博士、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副教授薛慧萍教授、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副教授沈劍威教授,以及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