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大《学前数学:操作式和多元化》课程促进发展幼童的数学逻辑思维
香港学前数学教育一直受制于中、西方不同课程模式的传统观念影响,以致不能健全地发展,不同学校更有以下两种极端取向:有些学校只靠零碎的游戏活动教授数学概念,成效备受质疑;另一些学校则过早向幼儿教授小学程度的数学课程,揠苗助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教育心理学系系主任侯杰泰教授在为《操作式学前数学》一书所撰写的序中指出:「虽然在多个国际比较大型的研究中,香港、台湾及其他亚洲地区的小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表现较好,但仍被许多中外学者嘲笑,认为中国的教学法只强调操练,不值得学习。」
有见及此,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成子娟教授根据两岁半至八岁幼儿的认知特征和需要,在十年前展开研究,设计了一套名为《学前数学:操作式和多元化》的课程,并曾先后于二零零零年及零五年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资助超逾四百三十万港元,用以开展学前教育的研究工作,并设计创新及高应用性的学前数学课程。
在优质教育基金第二次的资助下,由二零零六年七月开始,共有76间学校参与计划,成功培训近870名幼稚园老师,约八千名幼儿受惠。透过校长会、教师培训班、教师指导工作坊、教学视导等途径,参与培训的老师得以掌握并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
中大今天(七月十八日)向超过三百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发布课程的研究成果,多位曾参与计划的幼稚园校长、主任及老师更于发布会上分享经验和心得。成子娟教授表示:「『操作式学前数学』能有效帮助幼儿发展数学逻辑思维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课程的优胜之处,是它并不单单要求导师教授数学知识,而是着重培养观察、分析、比较、想像和推理等思维能力。」此外,课程重视数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综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以多元化的形式教授(见附录)。例如:传统幼稚园老师教授儿童认识数字1至10时,一般会要求学生认读数字和配对数量。但在「操作式学前数学」的课程里,成教授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字国王童话故事,让幼儿从阅读故事中理解数与量的关系。
成教授感谢中大、中大教育学院院长李子建教授和学系的同事,以及香港教育学院对计划的支持,使课程得以顺利推行。蓝如溪盛成皿教育基金边耀良幼稚园刘倩雯老师表示:「我们幼时接受的数学教育是割裂的,学习数学就是纯粹地学习数学,不涉其他元素。但『操作式学前数学』课程鼓励我透过语文及故事,将数学概念带给幼童,令他们明白数学其实并不沉闷,更可应用于故事或日常生活中。」
中华基督教会湾仔堂幼稚园骆燕微老师亦表示:「传统教法的确比较难解释数学抽象的概念,亦较难引起小朋友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透过『操作式学前数学』课程,小朋友有机会身体力行去解决数学难题,数字便变得不再抽象难明。」
透过工作坊的培训及教学,老师可增加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技巧。因此,「操作式学前数学」计划有助提升参与学校的教学质素,促进幼童的数学逻辑思维,为香港学前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