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正式啓動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主辦的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 (計劃),今天 (5月4日) 正式啓動。此計劃旨在運用虛擬實境(VR)科技,提升中國語文教與學的效果。學生可於課堂上通過具文學元素的虛擬場景,學習深入觀察地點、社區和人物,加強他們的中文讀寫能力、文學素養及人文關懷。
學習中國語文其中一個難處是中學生礙於個人社會經濟階層身分的局限,少有機會接觸到他們生活圈子以外的地方、景物及人情,以致他們對許多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流於表面及模式化,即使老師在課堂上努力講解,對許多學生、尤其是學習動機較弱的一群,也難以令他們對相關課題有真切感受和進行反思,未能達至提升人文素養的學習目標。
中大副校長潘偉賢教授於啓動禮上表示:「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撥款,令VR科技結合語文學習這個卓越的概念得以實踐;除惠及初中學生及老師,亦為日後學界推行VR以及其他電子學習的嘗試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計劃獲取的經驗和數據,亦會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讓學者進一步探索如何藉相關科技促進語文學習。」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教育及培訓、扶貧)應鳳秀女士表示:「馬會的青年及教育項目一直致力推動教育創新,應用科技,啟發及培育青年人不同的技能,以配合二十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環境。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 與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策略如出一轍,透過應用虛擬實境科技,讓4,900多名老師和學生不受地域限制,進行互動教學,提升沉浸式學習中國語文的效益,並預計有20,000人受惠於計劃特製的教材套。」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提及學生在寫作時應「運用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及場面描寫等方法」、並「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以及「多讀多聽、多觀察,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寫作內容」。惟在不同年份的《香港中學文憑試寫作能力試卷閱卷員報告》均指出考生於公開考試寫作卷表現一般,描寫粗疏,未能寄託真摯細膩的情感,反映學生對人物和場景缺乏觀察。而傳統中文課採用單向教學模式,由教師主導課堂,欠缺互動學習的元素。
因此,此計劃旨在運用虛擬實境(VR)科技,提升中國語文教與學的效果。學生可於課堂上通過具文學元素的虛擬場景,學習深入觀察地點、社區和人物,加強他們的中文讀寫能力、文學素養及人文關懷。計劃由中大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CLST)主辦,中大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以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合辦,並獲中大圖書館支持。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為期三年半,預期參與學生可達七千人次。計劃也會開放虛擬實境平台,供學界使用。
虛擬實境結合語文教學
計劃首席研究員、中大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CLST)主任莊紹勇教授表示,「本計劃將透過由中大CLST開發、並廣為學界使用的EduVenture®VR系統,結合電子教學與中文教學,讓中文科老師因應想要教授的題材、篇章,選取場景自行製作虛擬實境教件,並於課堂上播放。學生戴上虛擬實境眼鏡,透過360度全境的手機畫面,可以自選角度、視點(vision),發掘他們個人感興趣的畫面素材,深入觀察,在寫作練習寫出個人感受。相對於傳統的單向教學,EduVenture®VR教件的互動元素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透過EduVenture®VR教件,老師授課能突破課堂時間、天氣和人數等限制,學生毋須走出課室,亦可深入觀察不同地區人物風貎、今昔變化,了解社區的真實情況,反思不同的生活模式、城市規劃和社會問題等。而一些值得考察的地方,如「劏房」及「籠屋」等,運用EduVenture®VR可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有助拓寬學生眼界,豐富其體驗,並誘發學生反思,培養學生對社區觀察、關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虛擬實境教件2D樣本參見附件,VR版本及教材套可於計劃網站 www.JC-VR-Chinese.hk 下載)
除了提升學生的觀察觸覺和中文寫作水平,老師會藉著課前的名家篇章對讀、地景歷史掌故介紹,讓學生對相關題材有更全面的認識,並透過閱讀文本,提升語文能力。
計劃除提供器材予參與學校,亦設有教學和技術培訓課程供學界參加。詳情請瀏覽計劃網站www.JC-VR-Chinese.hk及面書專頁www.facebook.com/JCVR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