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中大宣佈與美國德薩斯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建立策略性合作東西夥伴關係促進癌症的研究、教育及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癌症研究所及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今天(7月14日)與美國德薩斯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簽訂姊妹機構協議,正式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協作,以實踐雙方在科研、病人治療、教育及防治各方面的共同使命。
雙方已確立鼻咽癌、肝癌及神經膠質瘤為首期重點研究。另外,協作將有助建立中國、東亞地區及安德遜癌症中心的臨床試驗聯繫網絡,促進雙方醫療研究生及醫護人員的交流,並提供在中大接受培訓的機會。
是次簽訂儀式由安德遜癌症中心全球學術項目副主席Dr. Karen K Fields及中大腫瘤學講座教授暨香港癌症研究所及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總監陳德章教授主持,並邀得多位安德遜癌症中心的學者出席,包括神經腫瘤學系部門主管及神經學教授翁維鈞教授、系統生物部門主管及系統生物教授Professor Gordon Mills、胸椎頭頸教授Professor Li Mao及全球學術項目經理Mr. TJ Liu。出席的中大學者則包括中大醫學院院長霍泰輝教授、副院長(教育)吳浩強教授、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外科講座教授潘偉生教授、外科學系系主任尹懷信教授、化學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陳君賜教授、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王昭春教授、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呂偉欣教授。簽訂儀式後隨即舉行研討會,多位專家就鼻咽癌、肺癌及腦癌等疾病交流最新的醫療知識。
自1994年成立以來,中大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在華南及東亞地區的癌症治療、研究及教育領域上一直處於領導地位,尤其以關於鼻咽癌、肝癌、肺癌及腸胃癌等亞洲常見癌症的研究及治療成效見稱。
安德遜癌症中心主席John Mendelsohn表示︰「中大的臨床及學術研究項目享負盛名,且醫術卓越。我們與中大簽訂為姊妹機構後,將進一步促進雙方合作,以創新的方法研究癌症,希望減低全球的癌症發病率及癌症病人所承受的痛苦。」
癌症是中國的頭號殺手。在2005年,中國約有1,892,000人死於癌症¹,有關病例更不斷飆升,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南部省份更為顯著。相對於其他國家,肝癌和鼻咽癌的病發率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均排行首位。而肺癌、胃癌及食道癌等在中國普遍的癌症更被列為全球十大癌症殺手。
「基於近年在中國城市及農村的癌症病例不斷上升,世界各地的癌症研究人員實在有必要加強合作,共同為癌症尋找治療方案,為病人謀福祉。」陳德章教授更指出:「與安德遜癌症中心簽訂姊妹機構協議,將拓闊中大現有的學術及教育夥伴,增進交流知識和臨床經驗,有助增加對癌症的認識及治療成效。」
姊妹機構協議有效期為五年,雙方的研究及醫護人員將共同就鼻咽癌及病毒相關的癌症尋求最新的醫療方案。另外,雙方亦會為內科醫生籌辦交流計劃及教育活動,包括每年一次的醫學研討會(血液及腫瘤內科),以及為放射科及腦科腫瘤部門開設培訓計劃等。
安德遜癌症中心迄今已與全球18所重要的學術及臨床癌症機構建立姊妹關係,並與美國國務院合作,在中東及南美建立以乳癌為主要研究項目的夥伴關係。來自世界各地姊妹機構的專家及乳癌夥伴機構剛於本年六月齊集美國安德遜癌症中心,參加全球學術會議。
有關美國德薩斯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
美國德薩斯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是全球備受重視的癌症中心之一,著重癌症病人的關懷、學術研究、教育及防治。中心也是國際癌症中心39個綜合癌症中心之一。過去八年,中心曾五度被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刊的年度調查選為「最佳醫院」之冠。
有關中大香港癌症研究所及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香港癌症研究所於1990年成立,主要組織及推廣有關預防及治療癌病的活動,透過研討會、工作坊及會議,加強教育公眾對預防癌症及早期癌症治療方法的知識,並致力為癌症病人謀福祉。研究所亦提供癌症研究的訓練。該所的主要活動均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內舉行。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於1994年成立,中心透過兒科腫瘤病房、成人門診及日診各類的診斷設備,提供臨床及輔導服務。另外,中大綜合癌症研究中心(CCTU) 在2002年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批准,在中大研究員的領導下進行新藥研究,透過藥廠、政府及慈善組織的緊密合作,中大綜合癌症研究中心開展了多種癌病的臨床試驗。
¹世界衛生組織在線全球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