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中大四位年輕科學家獲2019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四位年輕科學家獲頒本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他們每人將獲得13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直接支持他們在香港進行的研究,資助期限三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今年首次接受香港及澳門的年輕學者申請。項目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年輕學者,在其自選的研究方向進一步開展研究,加快培養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人才。
四位獲資助的中大學者及其研究項目:
主題 |
研究人員 |
所屬學系 |
研究項目簡介 |
血管疾病和再生 |
呂愛蘭教授 |
化學病理學系副教授 |
近年內地的糖尿病患率升至逾一成。研究團隊發現糖尿病患者在缺血性損傷後出現免疫反應失調,阻止了血管再生。 此研究項目旨在尋找調節血管生成和免疫細胞功能的轉錄因數,以進一步研究糖尿病血管疾病發生和血管再生的分子機制,冀為糖尿病患者周邊動脈系統的發病機制和再生提供一些臨床見解。 |
血管穩態的調控機制與代謝性核受體 |
田小雨教授 |
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 |
周邊血管疾病是一種與糖尿病與代謝綜合症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缺乏有效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本研究項目旨在研究細胞核受體PPARD在有周邊血管疾病的動物與細胞模型所帶來的好處,特別是研究PPARD對血管內皮微環境的調節作用,它能否及如何維持血管內皮功能、維持內皮完整性,抑制血管炎症、促進缺血後血管損傷的修復等。研究成果可幫助開發針周邊血管疾病的新治療途徑。 |
結腸鋸齒狀息肉的腸道微生物群 |
黃曦教授 |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
結直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具有高度破壞性和侵襲性。結腸息肉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儘管大部份癌症病例通過傳統的腺瘤通路引發癌變,大約兩成的結直腸癌會通過鋸齒狀通路癌變。雖然結直腸癌和傳統腺瘤的微生物群結構已經有很多研究,醫學界對於鋸齒狀息肉的腸道微生物群的認識尚不透徹。 本研究將重點探索腸道菌群與特定結直腸息肉類型的相關性,深入分析鋸齒狀息肉的微生物群結構,與其病理特徵和解剖結構關聯,及其致癌的細胞機制。了解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將是設計新型癌症診斷和治療的關鍵,具有重大的科學和臨床意義。 |
電化學能源存儲與材料介面科學 |
盧怡君教授 |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 |
由於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發展穩定以及低成本的能源存儲系統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項目集中於電化學儲能介面/材料設計基礎理論研究,旨在探究新型電化學儲能共性的基礎科學問題,以求實現高密度能量、穩定、低成本和高擴展性的電化學儲能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