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2008年1月24日

香港耳瓣手術有效治療膽脂瘤型中耳炎

2008年1月24日
分享
列印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務主管唐志輝教授、系主任尹懷信教授及助理教授洪致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在1980年代中期,發明了一個嶄新的耳科修復技術–「香港耳瓣手術」,在國際上亦被廣泛採用。「香港耳瓣手術」可徹底治療膽脂瘤型中耳炎,穩定耳腔及停止流膿,病人只需進行一次手術,便可達到治療效果。在香港,目前已有超過400宗以此治療耳流膿的手術個案。

據估計,目前全球約有一千萬人患有膽脂瘤。膽脂瘤是一種常見但有潛在危險的慢性中耳病。由於連接咽喉和中耳的耳咽管功能失衡,中耳反覆感染,令鼓膜上皮細胞不正常地向中耳生長,導致流出惡臭的膿液和弱聽。當膽脂瘤型中耳炎發展成囊腫狀,體積漸大,脫落的皮層會不斷累積,耳骨附近會受破壞,若不予治理,更可導致腦膜炎及腦膿腫。

乳突切除術是治療膽脂瘤型中耳炎的傳統方法,這手術可以切除中耳後顱骨內受感染的氣房。唯由於部份患者術後黏膜層需要重新生長的皮層生長情況並不理想,或一些不利的結構因素,例如耳道狹窄,以及乳突腔內可能有殘餘或復發的膽脂瘤,因此約60%的患者術後仍然會長期持續流膿。為徹底解決這問題,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主任尹懷信教授和名譽臨床副教授廖國忠醫生,約二十年前率先發展嶄新的耳科修復技術─「香港耳瓣手術」。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洪致偉研究了在1987至2006年期間,302名接受了「香港耳瓣手術」病人的情況。病人主要是因膽脂瘤引致耳流膿,他們年齡介乎4至76歲(平均年齡為40歲),平均跟進時間為6年,當中91.3%的病人在接受了一次手術後,即能徹底割除膽脂瘤,其餘病人則需要繼續在門診接受簡單的治療及處理殘餘的組織。從進行「香港耳瓣手術」重建到乾耳的平均時間為兩個月。所有研究個案顯示,即使是各種條件不理想的病例,最終也可以到達到乾耳效果。病人接受手術時的平均年齡是40歲,正值壯年,成功的手術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香港耳瓣手術」是利用從顳肌筋膜解剖出的深層組織瓣,完全覆蓋割除膽脂瘤手術後留下的乳突腔內創面。由於耳瓣組織帶有血管,其根部靠近耳部,通過長蒂狀瓣供給所需血液,耳瓣的活組織便能為上皮層生長提供一個理想的保護基礎。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系主任尹懷信教授解釋:「香港耳瓣手術美妙之處在於手術非常簡單,一般的耳鼻喉專科醫生也能應付自如,無需特別儀器輔助,而且這項修復過程亦需時不多。」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廖國忠醫生指出:「香港耳瓣手術為乳突修復提供了理想及安全的方法,能有效收乾耳內膿液,而且出現併發症及復發的機會較少,亦可大大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

中大這項研究,為世界各地的醫生成功地展示了「香港耳瓣手術」的成效,改善了因乳突切除術而引發的問題,亦大大減少了乳突切除術後的多次修補手術,無數的病人因而得益,回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務主管唐志輝教授、系主任尹懷信教授及助理教授洪致偉教授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務主管唐志輝教授、系主任尹懷信教授及助理教授洪致偉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