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2018年7月8日

中大率先將「文物觀賞」融入醫學教育效法耶魯醫學院模式 提升觀察及表達能力 裨益臨床診症

2018年7月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與中大文物館攜手推出「文物觀賞課程」,以提升醫科生在觀察、手部觸感及表達方面的能力。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表示,此課程能夠把「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幫助醫科生有更全面的發展,在將來可以更好的照顧病患。

本身是上消化道微創手術的權威,同時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擅長繪畫中國花鳥的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 (常務) 趙偉仁教授(左)認為,國畫藝術與外科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兩者都需要高度專注、良好的規劃和手眼協調,而繪畫亦使他能更好地明白病人的需要。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右)指出,新課程會讓學生觀察和處理特別揀選的藝術文物,教員隨後會引導學生描述他們所看到和觸及的文物內容,並就不同見解進行討論,透過密切觀察從而更深入了解文物呈現的訊息。圖中展示之文物為居廉的「扇面人物圖」。

圖中展示的文物為「清嘉慶藍釉豆」。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中大文物館今日宣布攜手推出「文物觀賞課程」,以提升醫科生的觀察及表達能力。有關安排啟發自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醫學院的同類課程,透過讓學生鑑賞文物館的豐富館藏,提升他們在視覺分析、觸感及形狀觀察上的敏銳度,以及將觀察所得的資料表達及作出邏輯推理時的能力。耶魯大學的研究數據顯示,在需要利用醫學影像作出診斷的測試中,曾受相關訓練的醫科生表現較沒有接受相關訓練的醫科生出色。

中大醫學院教學理念兼融「藝術」與「科學」

良好的觀察力是成為一位醫生的基本條件,而這種技能可以透過反覆訓練來提升。中大醫學院聯同擁有逾15,000件豐富館藏的中大文物館合作推出新課程,強調「眼見(seeing)」與「判釋(interpretation)」之間的分別,學生先從觀察文物取得資訊,再透過理解這些資訊而作出結論,這與醫生要從觀察患者的徵狀作出診斷及制訂治療方案的過程相當類似。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認為,此課程能夠把「藝術」與「科學」的教學融為一體。他表示:「醫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裝備自己成為一個好醫生,醫科生在學習的階段,不單要追求醫學知識,更應該涉獵不同的學科及範疇,擴闊自己的眼界。我相信這課程能促進藝術與科學之間的跨學科交流,藉着加深學生對藝術的認識及接觸,讓他們更懂得欣賞歷史和文化,從而對『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幫助他們有更全面的發展,在將來可以更好的照顧病患。」

耶魯大學經驗顯示文物欣賞有助培訓醫科生

過去20年來,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開創了一個以博物館為基礎的課程,透過訓練醫科生的觀察力,提高他們檢測和診斷疾病的能力。

近年一項於醫學期刊《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90名耶魯大學醫科生被隨機分成3組,當中一組參加2.5小時的藝術欣賞課程,其餘兩組則分別被安排出席一個有關解讀X光片的講座,或只參加一個有關病人評估的課程。所有學生於參加有關課程或講座之前及之後,均需要接受測試以評估他們描述一些皮膚疾病影像時的表現。結果顯示,參加藝術欣賞課程的一組學生有逾60%在進行訓練後獲得理想的測試成績,而其餘兩組則只有約30%的學生測試成績理想。有見於此計劃的成效,有關課程現已成為耶魯大學醫學生的必修課。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表示:「耶魯大學的經驗顯示藝術欣賞有助訓練醫科生。故此,中大文物館亦期望透過與醫學院合作,藉着大學的豐富藝術館藏,為醫科生提供『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透過文物欣賞的過程,提升他們的觀察、觸感、表達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助醫科生體會「眼見」與「判釋」的分別

中大醫學院與文物館合作的「文物觀賞課程」將於2018-2019學年推出,由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常務)趙偉仁教授及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領導。3小時的教學課程將會在中大文物館的鑑賞室內進行,為修讀此課程的一年級醫科生提供實踐訓練,讓他們觀察和處理特別為這課程而揀選的藝術文物。教員隨後會引導學生描述他們所看到和觸及的文物內容,並就不同見解進行討論,透過密切觀察從而更深入了解文物呈現的訊息。

本身是上消化道微創手術的權威,同時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擅長繪畫中國花鳥的趙偉仁教授,分享國畫藝術與外科手術的異曲同工之妙。他表示兩者都需要高度專注、良好的規劃和手眼協調。國畫使他能更好地明白病人的需要。趙教授指出:「於臨床上,醫生需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觸感,以清晰地表達他們在病人身上看到的和感覺到的情況,許多時甚至要超越病人的表徵,尋找額外證據支持我們的結論。所以我們十分重視醫科生的『觀察力』、『觸感』、『邏輯推理』,以及『表達和溝通』的能力。今次由中大醫學院和文物館合作推出此嶄新課程,正是希望讓學生透過欣賞文物,深切體會『眼見(seeing)』與『判釋(interpretation)』之間的分別,幫助他們日後在診症時更懂得觀察和查問病人的徵狀,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給病患最好的照顧。」



中大醫學院與中大文物館攜手推出「文物觀賞課程」,以提升醫科生在觀察、手部觸感及表達方面的能力。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表示,此課程能夠把「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幫助醫科生有更全面的發展,在將來可以更好的照顧病患。

中大醫學院與中大文物館攜手推出「文物觀賞課程」,以提升醫科生在觀察、手部觸感及表達方面的能力。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表示,此課程能夠把「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幫助醫科生有更全面的發展,在將來可以更好的照顧病患。

 

本身是上消化道微創手術的權威,同時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擅長繪畫中國花鳥的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 (常務) 趙偉仁教授(左)認為,國畫藝術與外科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兩者都需要高度專注、良好的規劃和手眼協調,而繪畫亦使他能更好地明白病人的需要。

本身是上消化道微創手術的權威,同時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擅長繪畫中國花鳥的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 (常務) 趙偉仁教授(左)認為,國畫藝術與外科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兩者都需要高度專注、良好的規劃和手眼協調,而繪畫亦使他能更好地明白病人的需要。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右)指出,新課程會讓學生觀察和處理特別揀選的藝術文物,教員隨後會引導學生描述他們所看到和觸及的文物內容,並就不同見解進行討論,透過密切觀察從而更深入了解文物呈現的訊息。圖中展示之文物為居廉的「扇面人物圖」。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右)指出,新課程會讓學生觀察和處理特別揀選的藝術文物,教員隨後會引導學生描述他們所看到和觸及的文物內容,並就不同見解進行討論,透過密切觀察從而更深入了解文物呈現的訊息。圖中展示之文物為居廉的「扇面人物圖」。

 

圖中展示的文物為「清嘉慶藍釉豆」。

圖中展示的文物為「清嘉慶藍釉豆」。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