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re

30 Mar 2007

香港中文大學主辦《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三月三十日會議摘要 (Chinese Version Only)

30 Mar 2007
Share
Print

由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發起的《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於2007年3月30日至31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大會主題報告
演講人:蔣正華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主席、院士
    蕭萬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會董事長、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

蔣正華院士(亦擔任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主席、院士)和蕭萬長先生分別作了《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實現互利雙贏》和《新思維開創兩岸經濟發展願景》的大會主題報告。他們的演講均回顧了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的發展與現狀,指出兩岸經濟合作從初期的“三來一補”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延伸到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台商投資的產業領域和投資地域選擇不斷拓寬,促進了兩岸經濟聯繫不斷加強。針對兩岸經濟關係對於雙方的影響,兩位的演講均認為,台灣在為大陸經濟開放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使得台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兩位講者均認為,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下,海峽兩岸建立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以及提升合作層次,清除影響兩岸經貿發展的障礙,儘早實現兩岸實現全面“三通”。

關於當前兩岸經貿關係,蔣正華院士認為它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水準維度”上,即規模上的拓展與延伸,而在“垂直維度”上,即經濟結構上的整合和互動還存在極大的提升空間。此外,蔣正華院士還簡明介紹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本情況,解釋了該地區將在深化兩岸經濟關係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蕭萬長先生在演講中呼籲兩岸政治“求同存異”、經濟“互利共生”,以市場機制帶動兩岸經貿發展,建立協調機制,化競爭為合作,務實推動經貿關係正常化,並希望大陸應協助台灣融入各類區域經濟組織。在談到“兩岸共同市場”時,蕭萬長先生認為香港可以扮演關鍵的角色,提出建立“台港自由貿易區”,使之發揮“兩岸共同市場”的橋樑功能,以加速台、港、大陸經濟的整合。

分會報告(I) 兩岸經濟與全球經濟
主席: 李京文 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柯承恩 台灣大學教授、台灣智庫董事會董事
演講人:蕭代基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王其文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于宗先 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
    黃仁偉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高長  台灣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在下午以《兩岸經濟與全球經濟》為主題的分報告會上,來自台灣和內地的五位講者對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分析了當前的台灣經濟狀況以及台商投資大陸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並通過對主要產業在台灣和大陸的投資比較,否認台灣已經形成產業空洞化。此外,蕭代基院長認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應著眼於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經濟戰略應當設定為,利用兩岸經濟互利合作的機會,壯大台灣經濟的優勢,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北京大學王其文教授做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互動的主題發言,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經濟的國際化、以及中國的教育、科技投入和科研成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並對兩岸經濟互動作簡單總結,指出儘管海峽兩岸的經濟互補性強、聯繫緊密,但至今的經濟交流還處於不對稱的狀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的講演認為大陸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台灣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扮演供應鏈的角色,也是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並特別指出兩岸經濟關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呈現出兩岸貿易不平衡、投資關係單向的格局,並特別指出台灣在世界經濟中的處境艱難,在東亞的地位日趨孤立,其競爭力也削弱,究其原因,可歸於台灣當前政府為了政治利益而使得民間利益受到漠視。上海社會科學院黃仁偉副院長作了題為《人民幣升值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的發言,他認為人民幣升值是未來五年影響兩岸經濟關係的核心因素,將對兩岸之間的資本鏈條、產業的價值鏈條以及台灣內部的經濟結構都產生影響。最後,台灣東華大學商學院院長高長教授做了題為《全球化潮流下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的演講,主要討論了兩岸經濟關係的歷史演變以及台商投資大陸的策略變化,高長認為兩岸經貿關係仍將發展,但是台灣經濟當前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強調兩岸建立和諧的政治氣氛以及強化互信基礎對台灣經濟的生存空間至關重要。

分會報告(I) 兩岸的科技合作
主席: 韋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前教育部副部長
    李天任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演講人:林垂宙 中華南沙科技企業有限公司總裁
    劉燕華 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史欽泰 台灣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
    胡定吾 前台灣中華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垂宙以《臺灣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關鍵時機》為題,指出94年開始的科技合作破冰,臺灣到大陸的high-tech export 迅速增長,在製造和創新方面,大陸得到迅速發展。現在是兩岸科技合作的最好時刻,兩岸建立了競爭性能力,具有互補性,彼此有較深的瞭解,而國際環境提供新的機會,可在科技競爭中重新洗牌,且兩岸在技術化、民主化和國際化方面都做出了努力並取得進步。但現在也是最壞的時刻:頑強的“分裂”主義,老大的“宗派”主義,綜合的基礎趨於脆弱,國際機會主義分化(美、日)。如何向前走?有三條路:(1)兩岸雙方都瞭解盲點;(2)雙方鳴金歇鼓;(3)以同化異。

劉燕華在《關於兩岸科技合作中的兩個問題:中醫藥的研究》的演講中提出海峽兩岸在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包括:解決東、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問題;解決中醫語言不被西醫接受的問題;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充實中醫理論;及中醫藥製造工藝。共可以(1)聯合制定課題,共同進行研究;(2)建立聯合實驗室;(3)以中醫現代化較好的省為試點、然後進行推廣;(4)產學研結合。在科學方法的研究(如地球科學方法、生物科學方法、中醫藥科學方法等)方面,用創新科學方法在兩岸的合作方式:共同組織進行研究、歸納總結新的創新規律;組織適合不同類型人的教材;選擇試點,進行集約式的培訓,然後推廣。

史欽泰的演講題目為《展望兩岸科技創新的機會》,他介紹了臺灣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與產業發展特色,政策與產業創新以及創新觀念的轉變等;分析了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開放、合作、多領域和全球化等方面,又指出新興、科技和市場為事業開發創新的重點,兩岸區域合作的優勢和機會:(1)資源互補優勢(2)掌握區域繁榮發展。

胡定吾的演講題目為《臺灣風險投資的經驗及對大陸的啟示》,他論述了臺灣創投業的表現與貢獻,創投業的主要發展歷程及影響創投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投資環境的變遷、創投資金退出、渠道轉變(如選擇在香港上市)、法律規範不足、長期資金供應不足等。他指出大陸創投事業發展已具雛形,如上海;但仍存在運營、管理、資金以及法令限制等方面的問題;臺灣可以給大陸提供的借鑒經驗:臺灣創投業發展帶動了高科技發展,可帶動大陸創投發展、海外學人及專業科技?投人才的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