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中大拆解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內鏡檢查的時間謎團
醫學界現時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內鏡檢查的最佳時機仍存在爭議。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醫學院最新發表一項研究,發現有明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狀,並於接受消化科診症後6小時內進行緊急內鏡檢查的患者,與於診症後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比較,不論死亡或再出血的風險都沒有降低。是項研究顯揭示:不是愈早進行內鏡檢查便愈能減少再出血或死亡風險。有關研究結果剛於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
研究旨在為高風險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找出最佳時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急症,一般症狀包括嘔血、黑糞或兩者情況皆出現。醫護人員可透過進行內鏡檢查找到出血源頭,並對慣性出血的病變組織進行止血治療,以減低再出血的風險和施行手術的需要。
一個國際小組建議,對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在就診後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但是,對於患者中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一群,醫生是否有必要盡快在會診後的首數小時內替他們進行緊急內鏡檢查,目前全球醫學界仍未有定案。
是次由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目的是要找出替這些高風險患者進行內鏡檢查的最佳時機。
進行內鏡檢查:「6小時內」與「24小時內」的再出血及死亡風險均沒有分別
研究團隊於2012年至2018年期間,將516名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這些患者有明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狀,及Glasgow-Blatchford評分為12分或以上(Glasgow-Blatchford評分由0至23分,分數愈高,代表再出血甚至死亡的風險愈高)。兩組患者分別於接受診症後6小時內或6至24小時進行內鏡檢查;結果發現兩組患者於進行內鏡檢查後30日內的死亡和再出血率都沒有明顯差別。
|
會診後6小時內 |
會診後6至24小時內 進行內鏡檢查 |
30日內的死亡率 |
8.9% |
6.6% |
30日內的再出血率 |
10.9% |
7.8% |
住院日數 (中位數) |
5日 |
5日 |
團隊亦分析了患者接受內鏡檢查的時間與他們再出血及死亡風險的關係。於辦公時間(早上6時至下午5時59分)並在6小時內接受緊急內鏡檢查的患者,與在非辦公時間(下午6時至翌日早上5時59分)接受內鏡檢查的患者比較,他們的再出血和死亡的百分比沒有顯著分別。
內鏡檢查前抑制胃酸可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負責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兼姚連生外科講座教授劉潤皇教授表示:「醫學界一直普遍以為,越早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治療效果便越好。但今次的研究顛覆了這個假設。我們發現即使患者在會診後6小時內接受緊急內鏡檢查,其死亡率、再出血的發生率、及住院日數,都與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沒有分別。」
劉教授續指:「另一方面,在診症後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由於他們在檢查前等待的時間較長,並接受了較長時間的胃酸抑制治療,令反覆出血的潰瘍數量減少。由此可見,在內鏡檢查前抑制胃酸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研究結果亦顯示在辦公時間內進行的內鏡檢查,與在非辦公時間內進行的檢查效果相若,可見在非辦公時段進行的內鏡檢查質素不遜於辦公時段的檢查。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研究不包括因上消化道出血情況非常嚴重而必須立即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而因消化道靜脈曲張引致出血的病人比例也很少,故此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這兩類患者。
此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