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2020年8月24日

中大研究指出本港熱夜增加帶來的健康風險甚於日間酷熱 倡改善城市規劃減緩熱夜影響

2020年8月24日
分享
列印

劉家麟博士(右)及任超博士(左)。

高樓林立和不通風環境,以及缺乏綠化空間,導致香港日間 (左)和晚間(右)的高溫分布區域出現明顯差異。

氣候變化加上熱島效應的影響,令本港酷熱天氣的日子愈來愈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與香港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本港夜熱數目明顯上升,儘管夜間實際氣溫較日間低,但持續熱夜所帶來健康風險或甚於日間酷熱。該研究亦發現由於高密度城市下缺乏綠化及通風,部分地區出現熱夜的機會較日間出現酷熱日高,團隊建議改善城市規劃,以減低熱夜對市民健康的影響。

熱夜比酷熱日造成更大健康風險  連續五日或以上熱夜的風險

今年夏天異常炎熱,7月的酷熱天氣警告維持達467小時(20天),是自2000年推出該警告信號以來最長生效時間記錄。不單日間炎熱,連晚間亦感受不到一絲涼意,香港天文台於6月及7月分別錄得18天及21天熱夜(即當天最低氣溫達攝氏28度或以上),其中7月的數字是有記錄以來單月最高。

為了更深入了解熱夜對健康及社會的影響,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劉家麟博士史源博士,聯同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博士合作,分析本港的天氣及健康數據。綜合不同的酷熱日(日間最高氣溫為攝氏33度或以上)和熱夜的組合數據,發現連續熱夜所造成的健康風險比酷熱日更大──連續五日或以上出現熱夜,為市民帶來的健康風險最高;當連續熱日同時出現連續熱夜,例如常見的連續兩日三夜酷熱狀況,健康風險亦較連續酷熱日有所增加;女性及長者的健康更容易受酷熱天氣影響。

劉家麟博士認為研究結果反映社會應更多關注熱夜對健康的影響。他表示:「多數人以為只需在日間預防中暑,忽略持續熱夜為健康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正常而言,夜間較為涼快的環境會為身體提供恢復及休息的機會,但熱夜增加,尤其連續數晚出現熱夜,則使恢復及休息的效果減弱。我們留意到在密集城區的劏房住戶,更容易受到熱夜影響,因為他們居住環境擠逼得難以通風,更有劏房沒有窗戶,住戶難以從日間吸收的熱力中恢復。」

市區晚間更熱  長遠需改善城市規劃設計

此外,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史源博士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六年來夏天日間和晚間的累積高溫時數,以及其差異與地理分布。結果顯示,港島及九龍等地日間酷熱的日數遠較新界郊區少,卻成為熱夜的重災區,當中包括油尖旺、荃灣、中上環等;元朗及天水圍亦有較多熱夜。

史博士表示:「土地用途和建築形態是導致熱日和熱夜地理差異的因素。市區環境綠化程度較低、通風較差,而且龐大密集的建築物在日間儲存的熱量在晚上繼續散熱,令市區於夜晚較郊區更熱。」

至於長遠紓緩措施,研究團隊認為需從城市規劃和建築物設計著手,將健康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城市發展考量。例如,改善城市和室內的自然通風,以及提高綠化比率,均是紓緩高溫的良方,從而營造更優質、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劉家麟博士(右)及任超博士(左)。

劉家麟博士(右)及任超博士(左)。

 

高樓林立和不通風環境,以及缺乏綠化空間,導致香港日間 (左)和晚間(右)的高溫分布區域出現明顯差異。

高樓林立和不通風環境,以及缺乏綠化空間,導致香港日間 (左)和晚間(右)的高溫分布區域出現明顯差異。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