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0年5月14日

中大医学院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共同领导全球首个人体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肺癌临床试验证实修改T细胞以治疗晚期肺癌是安全及可行

2020年5月14日
分享
列印

莫树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共同领导全球首个利用人体基因编辑技术作为晚期肺癌治疗方案的第1期临床试验,以确认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相关操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团队共招募2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研究,先由他们的外周血分离出免疫细胞T细胞,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修改,再将修改了的T细胞输回患者体内,目标是恢复身体攻击癌细胞的能力。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在接受相关疗程后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出现「脱靶效应」的频率只有0.05%,并不常见。有关结果确定以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肺癌是可行及安全,为肺癌免疫治疗揭开革命性的一页。相关研究结果刚在全球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作网上发表。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在于抑制PD-1蛋白运作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头号癌症杀手,亦是第二常见癌症,每年新症逾4,000宗,当中超过八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案。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表示:「现时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是以antiPD-1为抑制剂药物的一种免疫治疗。人类免疫系统的T细胞表面有一种叫PD-1的蛋白,当它与癌细胞的PD-L1结合,肿瘤就能够避过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antiPD-1抑制剂的作用就是令PD-1蛋白与PD-L1不能结合,让免疫系统继续发挥作用,杀灭癌细胞。我们现在以同一理论,尝试利用CRISPR技术编辑T细胞,令PD-1不能在T细胞上运作。」

全球首个人体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

卢铀教授乃中国研究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作临床应用的先驱,与身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客席教授的莫树锦教授共同领导此全球首个以人体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团队由多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及肿瘤科专家组成。于2016至2018年间,团队共招募2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研究,患者们都曾试过多线的治疗方案,但成效不佳。

是次参与者当中,共有17人体内有足够的T细胞可以进行编辑,由于有5人病情后来出现变化,最后接受治疗的共12人。研究人员先从患者身体抽取T细胞,以CRISPR技术编辑T细胞后再输回患者身体,让其于体内发挥作用,作为免疫治疗。

正如《自然医学》的报告中指出,此17位患者的T细胞所需的编辑时间中位数为25天。在正式接受治疗的12位患者,并无一人出现严重或致命的不良反应。由于进行基因编辑存在「脱靶效应」(off-target effect)的隐忧,即除了目标基因本身,其他基因组都同时发生了无法预期的变异,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研究团队将「修改过的T细胞」输回病人身体之前及之后,都为「修改过的T细胞」进行详细的基因测序,以检视当中风险。在是次全球首个人体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肺癌的临床试验中,出现基因变异频率的中位数只为0.05%,证实并不常见。研究结果提供强而有力的数据,证明以CRISPR技术修改T细胞是安全的。

由于是次研究目的是测试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及可行性,而非分析其疗效;而且大多数病人的病情已届晚期,因此在疗效方面可提供的参考材料有限。当中治疗反应最好的一位55岁妇人在接受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无恶化期长达一年半时间(75星期)。

莫教授表示:「我们每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都必须先了解它是否安全和可行。癌症免疫治疗正开展新的一页,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结合T细胞治疗目前仍在起步阶段。」

针对将来如何改善疗效,卢铀教授表示: 「利用基因编辑的细胞治疗技术有极大潜力成为未来肺癌治疗的新方向。要改进基因编辑治疗的成效,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早为病人开始治疗,确保他们的T细胞处于健康状态。始终我们必须有健康的T细胞,才能够让它发挥最大作用。」



莫树锦教授

莫树锦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