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大四位优秀学者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四位学者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以表彰其杰出科研成就。中大物理系教授王建方教授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0」,来自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两位学者包括内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马青云教授、肠胃及肝脏科教授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教授获得「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20」,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周仁杰教授则获颁「裘槎前瞻科研大奖2019」。
研究可靠「等离激元纳米腔」建构方法 提升检测仪器灵敏度
王建方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大,他致力研究「胶体等离激元金属纳米颗粒」(colloidal plasmonic metal nanocrystals)在多种领域的应用,包括染色、光催化、超敏感应、局部光加热、颜色切换、食品智能检测标签、食品安全检测、海水淡化等。在智能窗研究上,王教授最近成功利用「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metal-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s)作为玻璃涂层,控制玻璃窗一秒间由透明变成磨砂,并可自动调节透光率,减少室内能源消耗,相关技术未来可应用于变色眼镜、智能建筑的玻璃外墙等。
「等离激元纳米腔」能将光的强度提升一万倍以上,可应用于食品、环境监测、医药、农业等不同范畴的光谱检测仪器,提升检测灵敏度100倍以上。制作纳米腔的其一可行方法是利用分子作为间隔物,插入「等离激元金属纳米颗粒」(plasmonic metal nanocrystals)之间。不过,要可控且高效地制作纳米腔,在科研界仍存在不少挑战。王教授将运用裘槎基金会的科研基金,开发可靠的纳米腔建构方法,包括研究将常见于重型车辆及工业设备固体润滑剂的化合物作为二维纳米片,插入「等离激元金属纳米颗粒」之间,精确地控制颗粒间距在一个原子至几十纳米范围内,以更有效及稳定地制作纳米腔。
这种纳米腔具备特殊光学性质,未来可用于设计新颖且广泛用于通讯及电子仪器的LED屏幕、高灵敏度的可见及红外光子探测器等。王教授及团队将透过理论建模及光电转换测量开展研究,期望日后为光学、电学,以及先进的光发射、调制和检测方法等开辟新道路。王教授过往凭杰出研究成就,屡获殊荣,包括中大青年学者研究成就奖、国家教育部颁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自然科学)」、伊朗科学研究与技术部颁授「花剌子模国际科学奖」等。
通过基因组研究 为糖尿患者确立精准治疗
马青云教授为内分泌、糖尿及代谢科的专家,于2008年加入中大,近二十年来一直专注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他的研究团队曾运用香港糖尿病登记册等相关数据库进行大型队列研究,以鉴定与二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基因组和其他新的生物标记。
在裘槎基金会的支持下,马教授期望利用现存的大型多组学、临床数据,以及队列研究进行独立验证,开发多基因风险评分工具,协助临床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和治疗结果。马教授曾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超过280篇论文,包括《自然》、《刺针》、《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并获颁多个奖项,包括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授予「Albert Renold奖学金」,及中大医学院杰出奖学金等。
马教授于英国剑桥大学完成医学培训,并在伦敦接受内科医学培训。随后返港完成内分泌科培训。马教授早于2001年获裘槎基金会颁发研究奖学金,支持他远赴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乔斯林糖尿病中心担任研究员,进一步加强他对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的研究兴趣。
阐述克隆氏症的驱动细菌运作机制 寻找新治疗方法
黄秀娟教授为肠胃科专家,于2010年加入中大,其研究专注于开发微生物诊断方法,并创新地将微生物药物应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炎、肥胖及癌症。黄教授的研究团队最近证实,一种被视为带有致病性的微生物于克隆氏症患者间流行。在裘槎基金会的支持下,黄教授的团队将利用现存的生物资料库,研究该微生物的特征及如何成为病原体。研究项目将为克隆氏症患者开发新的预防途径或药物治疗方向。
作为世界知名的临床科学家,黄教授在《自然—遗传学》、《自然通讯》及《刺针》等国际期刊出版的科学文献达200篇,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亦是在内地大湾区进行「10万名母婴研究组」大型研究的先驱。黄教授毕业于英国圣巴多罗买和皇家伦敦医学院,并获伦敦帝国学院授予哲学博士。黄教授凭杰出研究成就,曾荣获多个奖项,包括达安辉爵士Lectureship、国家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研发无侵害「反射模式层析相位显微镜」 及早检测病变
周仁杰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研发无标记高灵敏度光学干涉显微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周教授于2014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子与电脑工程学博士学位。其后他于麻省理工学院G. R. Harrison Spectroscopy Laboratory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开展高速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周教授自2017年加入中大后,积极与威尔斯亲王医院及眼科医院相关专科在TPM(Tomographic Phase Microscopy)领域密切合作。
在裘槎基金会的科研基金支持下,周教授将进一步应用「活体层析相位显微技术」(TPM for label-free in vivo imaging applications),开发「反射模式层析相位显微镜」,日后为活体组织成像带来新突破。新技术无侵害性、可多次重复进行,并可实时检视微小的细胞及组织,帮助医护人员及早识别细微病变,预防肿瘤形成。他至今已撰写30多篇论文发表于著名国际期刊,包括《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并为近30份国际期刊担任审稿人,过往亦获颁多个奖项,包括阿诺德和梅布尔贝克曼基金会研究生奖学金等。
有关「裘槎前瞻科研大奖」
「裘槎前瞻科研大奖」于2012年设立,旨在物色一批极具才华及学术成就足以在国际学术界竞争的学者,让这批「明日之星」在学术成就刚起步阶段,获得支持,得以在科研、个人能力和专业上尽展所长,在专业领域内不断精进,勇敢创新尝试,为推动香港的教育和科研发展作出贡献。每个奖项的科研基金上限为港币500万元,供五年研究之用。
有关「裘槎优秀科研者奖」/「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
裘槎基金会于1997年设立「裘槎优秀科研者奖」,颁授予科研工作上有卓越表现的学者,「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则颁授予医学或牙医学科研工作具杰出表现的学者,以表扬他们的成就,并鼓励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奖项经多位国际权威科学家严格评审各候选人的科研工作后,选出得奖者。每名「裘槎优秀科研者奖」/「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得奖者可获港币200万元的科研基金;其所属大学可获资助另聘替代讲师或临床医疗人员执教一年,让得奖者全职投入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