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0年11月18日

中大研究显示社区接触环境对新冠肺炎传播起关键作用 娱乐场所是传播次数最多的主要接触环境

2020年11月1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医学院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外,社区的接触环境对病毒传播同样起了关键作用。 左起: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医疗体系及政策研究所总监杨永强教授、研究助理教授王艾斯教授、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教授,以及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黄仰山教授。

杨永强教授指出,容许病毒快速传播、涉及多种「延续接触环境」及传播链较长的接触环境,都具有令病毒在社区中广泛传播和散布且难以控制的倾向。在调整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时,应以这些为首要指引,以制订最佳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李瑞山教授指,今次是同类研究中,首次以「网络流行病学方法」探讨不同接触环境与社区传播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病毒最初由「主要接触环境」,传播到「延续接触环境」的倾向。

黄仰山教授强调,接触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随著时间而改变,并受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所影响。本港第三波疫情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著采取针对性的社交距离措施,通过娱乐场所传播的个案数目并未增加。

群组爆发导致新型冠状病毒在社区中传播。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外,社区的接触环境对病毒传播同样起关键作用。在本港首两波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娱乐场所是传播次数最多的「主要接触环境」,涉及的「延续接触环境」范围亦是最大。是次研究发现对控制新冠肺炎在社区的传播非常重要,研究文章刚于最新一期的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

首次以「网络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不同接触环境与社区传播之间的关系 

中大医学院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教表示:「今次研究是同类研究中,首次以『网络流行病学方法』(Network epidemiology)探讨不同接触环境与社区传播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病毒最初由『主要接触环境』,传播到『延续接触环境』的倾向。」 

研究分析本港在今年3月28日实施社交距离措施前后的新冠肺炎爆发情况,时间涵盖第一及第二波疫情(由今年1月23日出现首宗确诊个案至5月31日),并分析当中涉及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数据。 

研究区分了12种接触环境类型,包括家庭、邻里、餐馆、娱乐场所(如酒吧或卡拉OK)、私人聚会、购物、个人服务(如健身房或美容院)、工作间、教育、宗教活动、医疗保健及交通运输。这些类型涉及的接触人数、持续时间和频率、社交接触方式,以及室内外环境等方面亦有所不同。 

娱乐场所是传播次数最多的主要接触环境 

本港第一及第二波疫情期间,324宗确诊个案与本地传播有关连。这些个案分布在123个群组中,其中59个属于「主要接触环境」(即有感染源头),其余64个是「延续接触环境」。就「主要接触环境」而言,娱乐场所造成的传播次数最多,共牵涉逾90宗确诊个案。在总数123个群组中,涉及家庭的群组达63%,其中一半为「主要接触环境」。 

另外,研究团队透过应用社交网络分析方法,重建了群组传播的传播链,发现其中19个传播链涉及多于一种的接触环境。最长的传播链是由一个酒吧群组开始,在26日内延伸至30个其他群组,涉及7种接触环境。 

研究显示在各种接触环境中,以娱乐场所涉及的「延续接触环境」的范围最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邻里、工作间和餐馆与其他接触环境的联系有限,因此没有形成很长的传播链。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医疗体系及政策研究所总监杨永强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凸显了采用针对接触环境设定的方法,对调整公共卫生干预策略起重要作用。在实际环境中,容许病毒快速传播、涉及多种延续接触环境及传播链较长的接触环境,具有令病毒在社区中广泛传播和散布且难以控制的倾向。在调整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如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时,应以这些为首要指引,以制订最佳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黄仰山教亦强调:「接触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随著时间而改变,并受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所影响。本港第三波疫情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著采取针对性的社交距离措施,通过娱乐场所传播的个案数目并未增加。」 

相关研究文章《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接触环境对传播网络的影响》已在最新一期的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详情可浏览: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2666606520300523



中大医学院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外,社区的接触环境对病毒传播同样起了关键作用。 

左起: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医疗体系及政策研究所总监杨永强教授、研究助理教授王艾斯教授、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教授,以及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黄仰山教授。

中大医学院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外,社区的接触环境对病毒传播同样起了关键作用。 左起: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医疗体系及政策研究所总监杨永强教授、研究助理教授王艾斯教授、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教授,以及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黄仰山教授。

 

杨永强教授指出,容许病毒快速传播、涉及多种「延续接触环境」及传播链较长的接触环境,都具有令病毒在社区中广泛传播和散布且难以控制的倾向。在调整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时,应以这些为首要指引,以制订最佳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杨永强教授指出,容许病毒快速传播、涉及多种「延续接触环境」及传播链较长的接触环境,都具有令病毒在社区中广泛传播和散布且难以控制的倾向。在调整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时,应以这些为首要指引,以制订最佳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李瑞山教授指,今次是同类研究中,首次以「网络流行病学方法」探讨不同接触环境与社区传播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病毒最初由「主要接触环境」,传播到「延续接触环境」的倾向。

李瑞山教授指,今次是同类研究中,首次以「网络流行病学方法」探讨不同接触环境与社区传播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病毒最初由「主要接触环境」,传播到「延续接触环境」的倾向。

 

黄仰山教授强调,接触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随著时间而改变,并受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所影响。本港第三波疫情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著采取针对性的社交距离措施,通过娱乐场所传播的个案数目并未增加。

黄仰山教授强调,接触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随著时间而改变,并受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所影响。本港第三波疫情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著采取针对性的社交距离措施,通过娱乐场所传播的个案数目并未增加。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