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中大工程學院楊偉豪教授獲IEEE理查德•漢明獎章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兼網絡編碼研究所聯席所長楊偉豪教授,獲國際權威組織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2021年度理查德•漢明獎章(Richard W. Hamming Medal),以表揚他在開拓信息理論和網絡編碼及其應用方面的重大貢獻。該獎項是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的最高榮譽之一,自1988年創立以來首次由亞洲區的學者獲得,也是首次有本地衍生的研究獲此等級的殊榮。
楊偉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信息理論專家,也是網絡編碼領域的聯合創始人。1990年代初,他受邀請參加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的一個項目,以拯救發生故障的伽利略號太空船,他設計的25位同步標記被用作把太空船攝得的木星及其衞星的圖像傳送回地球。自2010年起他擔任中大網絡編碼研究所聯席所長。網絡編碼研究所是香港有史以來獲得最高資助金額的工程學科研項目,總經費超過1億港元。
信息不等式是證明信息論中的定理不可或缺的工具。長期以來,香農不等式是所有已知的信息不等式。在1990年代中葉,楊教授率先提出非香農不等式存在的可能性,繼而與合作者發現了張–楊不等式,是第一條被發現的非香農不等式。這開創性的工作證明了香農不等式的不完備性。除了信息論之外,這項研究還對信息科學、數學和物理學中的不同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楊教授為網絡編碼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在1990年代末,他提出網絡編碼的嶄新概念,徹底改變了網絡通信的發展。過往,信息在網絡中的傳輸有如物流,中繼節點被動地傳遞數據包。簡而言之,網絡編碼通過對網絡內部的數據包進行編碼,令網絡的信息傳輸量得以大幅增加。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互聯網更快速下載數據及觀看視頻,並進行更安全的通信。
楊教授與其團隊成立了安眺科技有限公司 ( n-hop technologies Limited),是位於香港科學園的初創公司,專注研發一種名為BATS的網絡編碼技術,用於解決無線多跳網絡中數據包流失的問題。目前,他們正應用這項技術在沒有網絡覆蓋的郊野公園提供Wi-Fi服務,使行山者可以利用移動設備進行導航、查詢天氣消息、上傳圖片到社交媒體,以至求救等。另外,楊教授參與成立一家名為中大編碼(CU Coding)的初創公司,專注於網絡編碼在數據存儲和物理層的應用。
楊教授著作了兩本有關信息論和網絡編碼的教科書,已被全球100多間大學所採用。他參與著作的網絡編碼奠基論文在谷歌學術搜尋獲得了近10,000次引用。2014年,他開辦了全球首個信息論網上課程,便吸引了25,000名學生,之後每年都有數千名學生報讀。
楊教授憑藉其研究貢獻獲得了多個獎項,包括2018年ACM SIGMOBILE時間考驗論文獎和2016年IEEE Eric E. Sumner獎。他是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工程科學院和IEEE的院士。他擁有關於BATS編碼的10項專利。
有關IEEE理查德•漢明獎章
IEEE理查德•漢明獎章成立於1986年,以理查德•漢明博士的名字命名,是IEEE頒發的最高獎項之一。漢明博士在計算機和計算科學的發展中舉足輕重,他在信息科學領域中有許多重要的貢獻,包括漢明誤糾錯碼。漢明獎章授予對信息科學、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