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練指掌間的口才──中大教授協助自閉症兒童以手勢溝通
2015年1月
在2008年某天,奧巴馬爭取民主黨內總統提名時,他在一次演說中提到被對手希拉里抹黑,然後用手拂一拂肩膀,假裝將詆毀像泥塵般掃走,這個手勢引起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大笑。
有時候,一個手勢勝過千言萬語。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受芝加哥大學教授戈爾丁─梅多的工作啟發,醉心研究手勢。她的一項近期研究發現,六至十二歲患有自閉症系列障礙的兒童所做的手勢少於普通兒童。
大部人說話時都會輔以手勢。嬰兒還沒學會說話前已懂得用手勢溝通。「所以我們說手勢是語言能力的先驅。」蘇教授說。她畢業於中大,後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回中大工作前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系。
之前關於自閉症兒童的手勢能力發展的研究,大部分是以二至五歲幼童為對象,至於六至十二歲小學階段兒童在這方面的能力,則是尚未為人探索的領域。但是,研究這些兒童的手勢應用十分重要,因為這有助我們探討年紀較大兒童,是否也有手勢應用能力遲緩的現象。蘇教授的研究首次分析這個年齡層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能力。
蘇教授的研究團隊從本地家庭組織和學校招募了合共三十名自閉症和普通兒童參與實驗。其中一項實驗任務在中大的語言及手勢實驗室進行,研究人員給予這些兒童一組農莊積木,讓他們與照顧者一同玩積木,自然地溝通互動。研究人員拍攝他們的互動情況,紀錄對話內容,把手勢分類,比較兩組兒童使用手勢的頻率和類型。
蘇教授說:「自閉症兒童不懂得運用一種我們稱為『標記』的手勢。」所謂「標記」,是指在某些文化中帶有特定含義的手勢。例如豎起拇指代表讚賞,點頭表示同意。蘇教授補充:「我們發現,自閉症兒童使用這種手勢的次數,不到普通兒童的三分之一。」
研究手勢的學者把手勢分成四類。除了「標記」,還有圖像手勢、指示手勢和節拍手勢。圖像手勢模仿所要代表的事物的形態,或者與這些事物有關的動作(如上下拍動雙手代表雀鳥,或以把伸出拇指和小指的拳頭放在耳邊代表講電話)。指示手勢顧名思義,是用手指向真實存在或想像出來的人、物件或方向的手勢。節拍手勢不帶任何意義,只是手掌或手指隨著說話節奏擺動的動作。
蘇教授的研究顯示,自閉症兒童使用圖像和指示手勢的數目與普通兒童相當,但使用「標記」手勢的數目就少得多。「『標記』是由傳統或文化定義的手勢,對於調節互動非常重要。我們搖頭或豎起大拇指,不需說任何話,別人就會明白你的意思。自閉症不懂得做『標記』,是社交方面的嚴重缺陷。」
為協助自閉症兒童更了解手勢的作用,並在社交環境熟練地運用,蘇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正提供網上的手勢訓練計劃,供患有自閉症的學齡兒童學習。此計劃利用動畫來教導這些兒童,在動畫中,名叫NAO的機器人向他們示範各種手勢。NAO沒有人類的面部表情和特徵,可避免對自閉症兒童帶來過度的感官刺激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個機器人所做的動作配合社交情景故事,能令這些兒童很容易理解和學習。
蘇教授解釋:「整個計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把二十種常用手勢,包括『標記』和圖像手勢,輸入NAO的程式令它示範,訓練自閉症兒童辨別。在第二階段,我們要兒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做這些手勢。在最後的階段,我們教導兒童如何在社交場合適當地加以運用。」
繼這個網上訓練計劃後,蘇教授會與工程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合作,制定以實物機器人協助自閉症兒童的計劃。適當地運用手勢是社交溝通能力成熟的表現,這些兒童學會這種能力後,社交技巧將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