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校友專訪——2020年11月號
唐娥女士,近年畢業於本院教牧學碩士課程。她來自福音派的教會,畢業自福音派神學院,也曾在不同宗派堂會事奉。40歲時前往非洲進行帶職事奉,由於她服侍地區政局動盪,當地政府對宗教相關人士特別敏感,故此,為受訪者的安全着想,是次訪問內容不涉及服侍地區的名字、受訪者的真實姓名及具體工作。唐娥為受訪者的化名。
家中遭逢巨變
唐娥來自非基督教家庭,父親在她8歲時突然離世。家中突然發生悲劇,年紀小小的她不知如何面對人生,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幸好,小學班主任邀請她參加主日學。在教會中,她認識了上主。她在15歲時決志,中學畢業後全職工作,一直思想全時間服侍,直至22歲開始,她領受到上主的呼召。三年後,決定攻讀神學以裝備自己服務上主和人,以便進行跨文化的事奉。她盼望在讀神學的途中可以重整自己的生命。當她完成首個神學學位後,到過不同的工場事奉;後來,她又花了十年時間到不同差會了解,參加短宣,學習有關課程,為日後的長期帶職事奉奠下重要的基礎。
苦不堪言的生活
「往非洲事奉的時候,我已經四十歲。」唐娥坦言,首次孤身一人遠赴他方,箇中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與唐娥同行的事奉人員均是全家搬到當地生活的,在精神上可以互相支持。人在他鄉,她卻常常需要自己獨立處理各種生活問題。生活上會有各種怎麼樣的問題呢?
語言問題
往非洲事奉其中一樣最困難的就是語言問題。在香港長大的她,主要使用廣東話和英語。當唐娥要前往非洲時,首先透過英語來學習法語,再以法語來學習非洲部落的地方語言,過程殊不容易。
衛生問題
記得她首次前往事奉的地方在非洲,遠離城市,生活環境也相當落後,唐娥遇上不少的困難。「我生活在一間簡陋的泥屋,當地沒有乾淨食水,也枉論直流電。附近的一家人兩兄弟,每人有兩位太太,每位太太生育三至四個小朋友;家中兼養牛、羊、驢和雞等等動物,人畜共同生活,衛生環境可想而知。屋裏面更有很多老鼠跑過。」她在這樣的環境居住了18至20個月,曾腸胃中毒,肚生蟲,更出現營養不良,身心俱疲。在這個地方服侍將近兩年後,她可以回港休養。這次,她足足休息了差不多九個月。
情緒問題
她隻身離開香港,往距離香港近一萬公里遠的非洲事奉,難免感到孤獨。這時候,唐娥往往會聽詩歌,和以上主的話語安慰自己。一首來自讚美之泉的《除祢以外》,陪着她渡過無數個晚上。「除祢以外,在天上我還能有誰?除祢以外,在地上我別無眷戀。除祢以外,有誰能擦乾我眼淚?除祢以外,有誰能帶給我安慰?」
讀崇基讀到眼抽筋?
2013年,她帶職事奉工作因為當地政治動盪,須於數天內離開。回到香港後,她形容人生像行在曠野中。她聽說崇基神學院的課程非常「貼地」,也關注社會議題。2015年底,她到崇基神學院就讀第二個神學學位。作為上帝的僕人,她帶着開闊視野的期望,來攻讀教牧學碩士課程,主修聖經神學。來自福音派背景的她,當時已年屆55歲,實在希望能夠聽聽另類的思維進路,並在生活上效法主耶穌基督,深入社會和人的當中,服侍他們。
聖經神學科老師謝品然老師所教授的神學與政治的關係,令她大開眼界,以致對詮釋學有更深入的認識;龔立人老師讓她明暸何謂公共神學的框架,一窺不同時代的學者的研究;白德培牧師的宣教科目有部分內容正切合她關注的帶職事奉;邢福增老師講解的內地教會歷史,讓她知道1949年前後內地的政治和歷史,使她能夠從不同角度比對服侍地區和香港的政治環境;李均熊老師讓她以全新角度看《利未記》,大開眼界;葉菁華老師所教授的中古時期神學,她又愛又恨,海量的閱讀資料令她受益的同時卻大感頭痛非常;關瑞文老師的論文寫作課,幫助她引發深刻的反思。她笑言:「在崇基進修,要看不少書,使人視力都變差,那段時間,眼睛還常常抽筋呢。」為此,她須特意前往諮詢專科醫生。重新踏入校園學習,重整自己的生命,把多年的工作經驗整理和反思。唐娥自言,是靠着上主和無比的意志力才能完成學業。
順服呼召、緊緊隨主
每次一別,至少有兩年時間離開家人;唐娥曾因身心俱疲,回到香港休養後再出發;曾因在帶職事奉途中倍感孤單,只靠詩歌和上主的話語支持自己繼續前行;曾因當地政局,必須在三日內撤離當地,非常狼狽;曾因營養不良,肚生蟲,使身體變得虛弱;這份工作沒有高薪厚職,工作地方政治不穩定,因為要保密,並不能向友人透露太多當地情況。問及為何仍堅守事奉工作?她只簡單回答;「順服呼召、緊緊隨主。」
正如她最愛的詩歌中所記的最後一段歌詞,雖然她在遠方帶職事奉的過程艱苦、孤獨和無助,雖然她的肉體和心腸已漸漸的衰退,但上主是她心中的力量,是她的福份,直到永遠。
(訪問、撰稿: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