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or's Report 2015 (Chinese content)

蒙上主保守,本院走過了充滿挑戰的2014-2015學年,同時迎向更大挑戰的2015-2016學年。在此謹向各位報告過去一年各方面的情況,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一)新同學

每年迎來一眾蒙召到本院進修神學的新同學,我們感到無比興奮。本年度取錄了逾百名新生,包括修讀學位的新同學共88名,其中BA 1名,BD 10名,MDiv 19名,MA (Christian Studies) 33名,MA (Theological Studies) 2名,MMin 6名,MTheol 9名,DTheol 3名。此外,與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聯同劍橋神學聯盟合辦學位PrD 5名,中大研究院宗教學部亦有3名從事基督教研究的哲學博士生願意加入本院的大家庭。在眾多新生中,有17位來自中國內地,1位來自澳門,1位來自馬來西亞,而本港同學分別來自40多個宗派及80多個堂會。(新生詳細資料及其入學感言請參《點燈集》)。此外,我們為信徒而設的聖經研究文憑課程有新生73名,當中包括28名本地同學及45名內地同學、聖經研究高等文憑課程有新生10名、基督教生命教育文憑課程有新生12名,基督教研究證書課程及基督教研究文憑課程仍在收生階段,於2013年起因收生不足而暫緩收生之基督教與中國文憑課程,已決定於2015年停辦。

由於過去數年學生人數增加,導致宿位供不應求。為此,我們被迫將一些家庭宿舍變為單身宿舍,而且將雙人房變為三人或四人房。自2010年開始,我們在西貢區的樟木頭租賃了一幢村屋供16位同學居住,每月租金雜費支出超過30,000元。由2012至2015年間也曾在大埔蘆慈田村租用另一幢村屋作為第二延伸宿舍。

(二)畢業生

今年我們有87位畢業生,他們的名單、資料及畢業感言請參閱《燃燈集》,願上帝帶領他們的前路。希望校友繼續記念母院的發展及需要,切切為我們禱告。

(三)新教職員

服事本院十三年的吳炳華牧師已於2014年8月榮休,蒙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及梁發紀念禮拜堂的支持,差派王家輝牧師回校院服事,接任教牧事工部副主任及校牧一職。此外,我們每年皆邀請本港或海外的學者作訪問學人與客座教授。本年客座教授有盧龍光牧師,客座副教授有謝品然博士及伍渭文牧師,客座助理教授有由美國長老會差會差派的韓裔老師梁明浩教授、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王曉靜博士及來自台灣長榮大學的吳慈恩教授。下學期我們有來自美國加州宣道會灣東堂的陳榮超牧師及來自美國弗吉尼亞神學院(Virginia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葉約翰教授;暑期我們有來自非洲博茨瓦納大學(University of Botswana)的Prof. Musa W. Dube。他們的參與,不但使我們的神學反思能與國際接軌,並且與眾來自海外的同學一同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的普世性。

(四)事工開展

除了經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外,我們有以下的事工開展:

1. 招生工作

為進一步拓展招生工作,本院自2015年起重新整合各項宣傳工作,除原有的課程資訊日及獻心營外,首次舉辦課程體驗週,參加者可旁聽各教授的課堂,體驗本院的神學教育及訓練。同時,為強化本院形象,又於2015年1月30日舉辦「復和以外—後佔領時代的信仰探索」公開講座,由本院老師主講,從不同角度分析雨傘運動與神學的關係,合有320多人出席。《崇基載道》系列第一本「易筋篇」亦於2015年9月出版,正面闡述崇基神學定位。再者,為吸引本港青年信徒獻身,特推出「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

2. 傳經講座

第20屆傳經講座將於2016年2月26及28日在循道衛理香港堂舉行,是次講員為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教授林主榮教授 (Prof. Timothy H. Lim),主題為「猶太聖經的正典」(The Canon of Jewish Scriptures)。

3. 「我的故事,我的詩歌—一位失明詩人的傳奇和詩歌」音樂會

「我的故事,我的詩歌—一位失明詩人的傳奇和詩歌」共三場音樂會已於2015年4月11及12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音樂會收益約有港幣30萬元。扣除開支後,將撥捐本院「崇基神學教育基金」作增聘師資之用,其中十分一將捐予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及視障人士福音中心。連同音樂會期間指定捐獻予「崇基神學教育基金」的港幣183,700元,基金合共款項為港幣1,959,420元。

4. 景教國際學術會議

由本院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合辦,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協辦「景教國際學術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ING JIAO),已於2015年6月10至12日分別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主題演講由劉南強教授(Prof. Samuel Lieu, Macquarie University)主講,題目為「From Rome (Daqin 大秦) to China (Zhongguo 中國) – the Xi’an(Nestorian) Monument as a Bilingual and Transcultural Document」。是次會議分別從藝術與科學、宗教影響及語言學與文本角度研究景教。研討會期間,港大美術博物館更公開展覽珍藏的景教十架文物。

5. 「從聖公會歷史看基督教婦女與華人社會」國際會議

由本院、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聯合主辦「從聖公會歷史看基督教婦女與華人社會」國際會議 (Christia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nglican Story),已於2015年6月26至27日假崇基神學樓舉行,主題演講講員分別為郭佩蘭教授:「從跨文化角度研究中國婦女與聖公會」;李正儀博士:「香港聖公會的婦女與社會服務」及劉夢白教授:「『婦女的進步是國家進步的前提』:中國武昌聖希理達女中的社會福音(1929-1937)」。超過70人參加。

6. 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5

由本院主辦,崇基學院校牧室及香港聖樂促進會協辦的「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5」已於7月20至24日舉行,主題為「基督—榮耀的教會」。是次營會住宿安排於中文大學利樹培堂,而主要活動場地則於本院聖堂舉行。共150人參加。8月3至7日,內地普通話聖樂與崇拜研討營於本院聖堂舉行,住宿由香港聖樂促進會安排於校外,參加人數約180人。

7. 當代基督宗教教學資源中心

第13屆「暑期學術交流課程」已於2015年7月19至8月15日舉行,有42位來自內地大學的老師及研究生參加,住宿於神學樓。由本院多位教授分別講授新舊約聖經概論及神學、基督教教義核心、基督教個人及社會倫理等課程。除密集課程及個別研究指導外,學員亦有機會參觀香港基督教教會及有關機構。本屆學員的心聲,詳參《特刊》。

8. 教牧事工部

由2007年起,教牧事工部舉辦週年牧養研討會,藉此建立教牧同工及學者們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第九屆週年牧養研討會已於2015年9月15至16日假香港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舉行,主題為「多元氛圍下的證道與教導」,邀請了15位本地學者及牧者為七個專題進行探討,包括:「多元氛圍的探討與分析」、「『證道』與『教導』」、「探討不同神學範式對證道的理解」、「政治紛爭下的證道」、「多元社會下的教與學」、「教會傳統的承傳:合一與多元」及「家庭多元氛圍下的教導」,吸引了250多位教牧同工及信徒領袖參加。

教牧事工部推動「牧者菁英支援網絡」計劃,為本地牧者提供教牧支援。是項計劃為事奉15年以內(首要為10年內)的牧者提供具體而貼身的屬靈指導與支援,以提升牧養能力,使牧者及教會皆得以健康成長。新一屆「牧者菁英支援網絡」計劃之「菁英同行者」已展開,現有18位會員。

教牧事工部開辦了「教牧與養生」及「《以賽亞異象》工作坊──以地方教會為本的傳福音策略」課程。此外,自2011年1月起,與聖公會聖三一座堂於合辦「聖經研究基礎文憑課程」,第三屆畢業典禮已於2015年3月22日假聖三一座堂舉行,共有5位畢業同學。自2012年起為內地牧者和信徒領袖提供聖經研究文憑課程。

為使牧者有機會就牧養實踐方面進修及研究,本院自2011年起與The 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和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合作,在本港提供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Practical Theology)。The 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的成員包括了英國劍橋的四所主要神學院:聖公會的Westcott House及Ridley Hall,改革宗的Westminster College和循道衛理會的Wesley House等。此課程今年錄取了5名學生。課程主要供本港在職牧者及信徒領袖在香港及英國進修牧養研究課程,學生需以實際牧養經驗為基礎作深入研究。課程包括到英國修讀短期課程和由本院在香港提供的研討課。

9. 交流項目

本院成立至今,竭力以本地關懷出發,滙通中西學術,讓師生、牧者等接觸多元傳統,建立全球視野,並於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立常設夥伴及交流平台。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修班 (IASACT) 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贊助,為來自亞洲及北美學者提供住宿及研究資源。2015年開始由本院全面負責執行籌辦工作,於5月31至6月27日進行。經過遴選後共有16位來自九個不同國家的學者參加,包括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緬甸、中國、菲律賓、越南、美國及香港。本院同時獲得亞聯董支持,將於2016年初出版學術電子期刊。此外,本院有5位神道學碩士生和一位神學博士緬甸生參加2015-2016學年的交流計劃,其中2位神道學碩士生到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 (Yale Divinity School) 學習一學年和一學期,1位神學博士緬甸生則交流一學年;1位神道學碩士生到美國杜克大學神學院 (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 作一學年交流學習;2位神道學碩士生到美國聖公會神學院 (Episcopal Divinity School) 交流一學期。2015-2016年度有一位美國杜克大學神學院 (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 的學生到本院交流學習一學年,而下學期會有一位韓裔女同學來港作交流生。一位武漢大學的博士生和一位河南大學的博士生到本院交流學習。2015年暑期有12位同學到中國內地實習、2位到美國實習和1位到日本實習。這些海外學習機會不僅能擴闊同學的視野和經驗,也擴大了本院學生日後的事奉範圍。

內地交流方面,2015年5月15至22日,本院師生共35人組織成「福建交流學習團──基督教在福建」,探訪福建省基督教兩會、福建神學院、福州、廈門教會及福建師範大學等,並與當地師生、教會領袖及弟兄姊妹彼此分享信仰經驗及學術交流,以了解當地教會、信徒和神學教育的現況。期間在廈門順道舉行首次內地校友重聚活動。

10. 使命實踐支援計劃

自2012年開始,《教會智囊》已改為電子版,透過本院的手機應用程式(App),直接傳遞往各手機和電腦使用者。《教會智囊》將更改出版的模式,推出較短的網上版本,以求更迅速回應社會上議題。

11.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自2000年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簡稱「宗文社」)遷入神學樓,成為本院的姊妹機構,繼續發展有關中國宗教與文化及中國基督教的研究、學習及出版事工。

由宗文社與其他機構合辦的活動包括由任志強博士主持、邢福增教授回應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傳道人』放映會」;及由邢福增教授主講、胡志偉牧師回應的「拆十風暴下的中國教會──強拆、守護與維權」公開講座。

由本社負責秘書工作的「中國基督教史學會」本年主辦/合辦的講座__或研討會包括「從威靈頓街到堅道──香港天主教艱辛開創的歷程」、「重思社會福音──革命的基督教與中華現代性的批判」、第九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學術研討會(主題為「1949年後的中國基督教」)及「拆十字架的政治──浙江省「三改一拆」運動的宗教-政治分析」。

除國際學術期刊《景風》外,宗文社亦出版以華人教會和學術界為對象的中英文書籍,包括與中文大學出版社合作,本社負責編輯及製作的《吳耀宗全集》合共四卷七冊,即將陸續出版。由宋軍、姚西伊主編《更夫志、赤子心─汪維藩思想與事工之研究》,收集了多篇去年由中國神學研究院召開以汪維藩牧師思想為主的論文,即將由本社出版。

12.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本院在崇基學院神學校董會支持下,在2006年於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內設立「基督教研究中心」。中心旨在推動及深化基督教三大傳統的研究,並在香港及中國的多元文化及宗教處境下,促進基督教與其他信仰傳統及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從而對現今的世界有所貢獻。成立後,本中心即與「宗文社」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亦以合辦形式與崇基學院或其他基督教團體舉行多項活動,包括「傳經講座」及多個公開講座、國際學術會議、培訓工作坊等,如由Revd. Dr. Michael P. Wilson主講「Paul Jefferies: God's Silent Servant, Hong Kong 1952-66」;主題為「假如2017沒有真普選⋯⋯從97到47─神學的回憶與遠景的想像」的「香港神學探索會議2015」、由16位學者主講的「終極關注:田立克、佛學、儒學會議」及由Prof. Brian Stanley主講的「Christianity and Nationalism: Friend or Foe? Reflections from East Asian Exper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3.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本院於2009年成立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肩負基督所交付的「使命」(mission),踐行「願景」(vision),推行優質生命教育,引導教會學校的學生認識真理,鼓勵他們為天國服務,為建立公義、仁愛的社會而努力,並以落實基督教教育理想,建立優質生命為終極目的。中心的事工包括凝聚堂會及教會學校的培育工作者、進行有關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研究、舉辦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等。

本中心於2015年1月31至6月27日期間,主辦「教育生命敘事對話系列2015」,以十個重聚日的方式,進行十項主題的教育生命敘事對話,由中心榮譽副主任鄭漢文博士主持。中心亦於2015年3月30至7月9日與匯基書院(東九龍)及台灣海星高級中學合辦「香港台灣公民領袖交流團」,主題為「走過歷史,確立自我」。是次活動由鄭漢文博士領隊,鄺綺信女士協助,藉此增進同學對香港和台灣歷史、文化、公民素質的認識;體驗合作的重要性並培養領袖特質。中心於2015年8月1日與生命教育基金會合辦「第五屆青年研討會」,主題為「探討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建構自我身份的衝擊」。由鄭漢文博士統籌「生命同行計劃」第一期已於2015年8月29日正式展開,計劃希望推行家庭為本、學校為本及教會為本的生命教育。內容除12次高中生聚會外,也為其「生命同行人」 (Life Co-Walkers)─家長、導師、牧者安排12次聚會,集合為一個年度計劃。

14. 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

本院獲周凱旋基金會捐助305萬元,於2012-2013至2014-2015學年開展愛鄰「社」服務學習試驗計劃。計劃由沈祖堯校長及本院副院長關瑞文教授共同擔任主席,由本院聘請專職同工負責策劃及執行,與位於沙田、大埔及馬鞍山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學校合作,鼓勵中大全日制本科生及學生團體以服務學習項目來服務鄰近地區弱勢人士,同時教育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懂得尊重及關愛他人,將來回饋社會。

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於2015年1月3日舉行第二屆「傑出服務嘉許禮暨分享會」,獎勵在計劃中表現傑出的學生,並回顧過去一年的成果。於2014-2015學年,推行了74個服務學習項目,參與中大學生超過772人次。在過去三年,參與中大學生達到2035人次,而來自沙田、大埔及馬鞍山區的弱勢社群受惠人數達到7437人次。學生的學習亦得到以統計學為證的顯著成效,而愛鄰「社」的理念亦藉著年度嘉許禮、嘉年華及手牽手圍繞城門河等一連串活動,在中大校園及廣大社區中得到廣泛推廣。綜觀三年來,本計劃順利開展各項活動,並成功完成各項目標,於2015年7月,於計劃發展至高峰之際圓滿結束。

15.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基督教研究中心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基督教研究中心於2012年9月5日成立,在本院及汕頭大學的領導和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舉辦各項學術活動,以推動中國基督宗教研究、推廣國內全人生命教育、推進潮學文化研究和搭建國際研究平台為願景和目標。2014年11月21至22日,由汕頭大學文學院基督教__研究中心主辦,本中心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三屆區域基督宗教研究與中國文明社會發展系列學術會議:基督宗教與中國社會」已在汕頭大學順利舉行。除30多位專家及青年學者發表論文外,也有當地方政府、學術和宗教文化團體,以及汕頭大學校內的師生出席參與。經過三年的努力,區域會議專案順利完成,近百名學者先後參與會議,見證了中心及聯合中心的發展,也提升了中心及聯合中心在中國基督教研究領域的影響。

聯合中心於2014年12月10至11日,與汕大基督教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第三屆潮汕基督宗教國際學術圓桌會議:潮汕基督宗教研究方法與史料文獻」。除來自美國、日本、香港、大陸等地的20多位學者參與會議外,也有潮汕本地及校內20多位嘉賓出席及參與討論。與會學者深入探討潮汕基督宗教研究方法和史料文獻的運用,以期為學界貢獻新的「地方」方法和觀點。

聯合中心2014-2015學年度訪問學人系列活動於2015年4月6至8日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卸任副校長楊慧林教授應邀訪校;以「中西文化的互動與互鑒」為主題,展開學術交流活動。期間,楊教授分別為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及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公開講座,並分別為文學院及醫學院教師主辦工作坊。系列活動共吸引校內師生及校外各界人士約400多人參加。

中心同時不定期舉辦「全人生命教育公開講座」及「通識教育論壇」系列。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期間,共舉辦了9場演講。嘉賓蒞校期間,中心還與法學院、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工學院、至誠書院合作舉辦了5場座談會。合共1960多位師生參與。

本院於2015-2016學年錄取了2名汕頭大學畢業生,獲本院全費資助入讀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16. 註冊「崇基學院神學院有限公司」

本院以「崇基學院神學院有限公司」(The Divinity School of Chung Chi College Limited)名義獨立註冊程序已完成,將會向公司註冊處申請略去公司名稱中「有限公司」 (Limited) 一詞的特許證。由2015年畢業班開始,原本由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簡稱)頒發之學位將改由「崇基學院神學院有限公司」頒發。為爭取本地資歷認可,本院將跟進與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為神道學學士課程的學術評審工作。

(五)財政狀況

蒙上帝的恩典,及崇基先賢的理想與努力,本院兼具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單位及服事教會的神學教育機構的雙重身份,成為主要華人社會(香港、新加坡、台灣和內地)中獨設在公立大學中的神學院校。然而本院的財政並沒有接受政府公帑資助,悉數仰賴教會及私人捐獻維持。一直以來,蒙支持宗派教會,崇基學院校董會及眾弟兄姊妹支援下,我們在財政上並無匱乏,從2004-2005年度經常費的財政支出結算港幣$6,733,000元提升至2014-2015年度的經常費支出結算為港幣$14,121,000元。另外,為支持內地同學來本院進修,2014-2015年所撥出的內地生獎助學金超過$5,154,000,2015-2016年度預計為$3,595,700並為各同學安排教會實習,盼望大家奉獻及代禱支持「中國內地神學生助學金」。2014-2015年度我們有經常費赤字港幣$295,000元。盼望眾教會及信徒願意對神學教育作更大的承擔,使本院能在財政上無後顧之憂,在獲得穩定的支持下,專心發展神學教育。

隨著聖堂暨容啟東校長紀念樓在2013年使用,現時整個項目的預算開支修訂為7,800多萬元港幣。為籌募有關經費,於2004至2011年每年3月份舉行了共8次步行籌款,籌得的款項合共超過420萬元。此外,自2004年起亦舉行了5次籌款音樂會,合共籌得超過268萬元。2010年7月校友會與本院合作,舉行「環保感恩籌款晚宴」,共籌得善款125萬元。2013年2月16和17日由校友會牽頭、本院協辦,舉行「我的故事.我的詩歌-一位失明詩人的傳奇和詩歌」音樂會,共籌得超過200萬元。再者,個人及堂會捐獻已超過2,380萬元,其他奉獻超過590萬元,而支持宗派之捐獻亦已超過1,331萬元,崇基學院捐出500萬元,連同利息,目前我們已籌得約6,820萬元,由宗派教會認捐的約有750萬元,仍需籌募約230萬元,盼望大家繼續踴躍支持。

(六)未來發展

五十二年來,本院數經改組,期間伴隨香港教會及社會,渡過各種考驗與挑戰。如何讓崇基神學在時代巨變中,扎根香港,關懷中國,面向普世,在在需要我們因應自身的條件,評估前面的困難,從而作出更適切的變革。

建立老師團隊。一所為上主使用的神學院,需要異象、老師、學生及經費四大因素配合,缺一不可。其中優秀及委身的神學教育工作者,正是實踐異象、教導學生的關鍵所在。而師資開支又佔了神學教育經費的重大比重。現時本院有專任全職老師9人(教授職級8人,講師職級1人)。為了回應當前發展及建立下一世代的團隊,有需要增聘教授及講師職級。為此,特新設__「崇基神學教育基金」,期望能在兩年內籌得港幣六百萬元,為作為新聘四位講師的三年薪津支出,以紓解經常費的壓力。同時,我們又獲熱心信徒資款,成立「崇拜及聖樂老師專款」,期望進一步加強本院在有關方面的教學資源。盼望各位崇基神學教育的同路人,為本院的發展,特別是老師團隊的建立代禱,並求上主為我們預備合適人選,供應我們的不足。

鞏固學生素質。隨著學生人數增加,有需要強化本院對學生(全時間及兼讀制)的關顧。新任校牧王家輝牧師將主力在校牧工作及教牧事工部方面,作更大的承擔。同時,本院已就文學碩士、神學碩士的課程作修訂,並針對神道學學士及神道學碩士,籌備廣泛的課程改革諮詢。此外,我們將統整文憑課程,成立校外部,由專責老師主理,期望可以更好地回應教會信徒牧職的需要,實踐信徒皆祭司的使命。

優化神學院硬件。隨著聖堂啟用,本院在空間上得以拓展。當下,我們已成立專責小組,就神學樓空間,作全面檢討,期望作更好的規劃,以回應本院各方面的發展。

財務策略。神學校董會成立了長遠財務策略小組,將因應不同需要衍生的財政及資源問題,提出建議,同時亦全面檢討本院的收支情況,期望能更有效地扮演管家角色,將上主藉眾教會及信徒交託予本院的資金,作更合上主心意及運用。

展望未來,本院需要面對各方面的改變及挑戰,並作長遠的企劃。我們將以老師團隊、學生關顧,及拓展工作為未來十年的發展重心。本院仝人不敢或忘從上主領受的召命,期望崇基神學教育能夠符合上帝心意。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是承先啟後:一方面,我們承繼了先賢的基礎及資源,另方面,我們要為十年後的崇基學院神學院作好預備。為本院在過去一年的發展感謝上主及所有的支持者!更為未來的前路仰望上主的帶領,我們需要您結伴同行。際此香港社會及教會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我們更須仰望從上而來的智慧、異象、勇氣、信心及盼望,願一切榮耀歸給上主!

發表於二一五年度神學日慶典(201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