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


下任校長遴選進展

日前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霍泰輝副校長及吳樹培秘書長與各工會及學生會代表會面,簡報新校長遴選的進展。   

文:陳燕遐

日前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霍泰輝副校長及吳樹培秘書長與各工會及學生會代表會面,簡報新校長遴選的進展。

霍泰輝副校長表示,自十月下旬展開全球招聘至12月5日截止, 經顧問公司物色、其他提名推薦及主動申請的海外及本地學者超過百人,反應較預期好,目前遴選委員會正審閱候選人名單,期望三月可以整理出較仔細的名單,再進行正式會面。若一切順利,可望今年內確定新校長人選,但 委員會會以物色最適合人選為目標,不會為遷就時間而有所妥協

會上本會一再重申,鑒於目前香港的政治環境以及本地大學的情況, 候選人對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的堅持與維護,應列為重要考慮因素,與學術地位、領導能力等同等重要。霍副校長表示認同,並謂這也是委員會的共識。

會上有關注遴選過程中 師生校友的知情權與參與。現時遴選委員會並無民選的師生代表,無法適時、直接反映師生意見,安排殊不理想。秘書長吳樹培表示,遴選委員會會 向工會及學生會代表報告進展,向校董會推薦最後人選後, 校董會會進行公開諮詢。本會建議校方檢討以往安排並做好當前的諮詢,讓各方有足夠時間參與 ,並追問若遇重大反對意見,校董會會否重新考慮人選。兩位委員均表示 校董會會慎重考慮各種意見,不會執意任命大家不認同的人選。

遴選委員會民意表達的機制不足,直接源於校董會沒有民選師生代表, 校董會重組專責小組實應盡快公布重組進展,早日落實校政民主化的進程。會上亦有提到 港大檢討大學管治專責小組早前已建議將行政長官出任校監改為榮譽性質,並下放權力予校委會委任成員和主席,對中大必然帶來正面的影響。

本會呼籲各師生校友積極表達意見,透過本會或所屬代表反映,或直接聯絡大學秘書處: http://www.cuhk.edu.hk/chinese/search-for-vc/

政協校董,所為何來?

梁振英任內接連委任政協擔任中大校董,先是2016年6月委任廣西政協李君豪,2017年1 月又再委任全國政協朱鼎健。至於委任原因,政府完全沒有說明,校方也只能以「李先生擁有豐富的銀行及金融業務經驗」,「朱博士熱心推動中國體育與世界的交流,在體育領域建樹卓著」應付過去。究竟這些「金融業務經驗」與「體育領域建樹」,與中大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密切關係,無人說得清楚。

這正是政府2016年公布的《香港教資會資助高等教育院校的管治》(Newby Report)指出的,特首委任大學校董的問題:這些政治委任,並不以大學的需要為考慮,無法配合院校的需要,對院校管治做成嚴重影響。報告建議院校應各自制定對校董專長的要求,並定期檢討。教務長吳樹培*曾謂大學正逐步落實報告的建議。Newby Report去年3 月底公布至今近一年,未知大學對這校董專長的制定進行如何?曾否與特首溝通?最近一次的委任,又是針對哪一項中大的發展需要?沒有民主的政治體制,民選的校董會組成,這些專家報告花了大錢,勞民傷財,空談問責(accountability),卻由政府帶頭就不需問責,這樣,對高等教育以至香港社會,究有何益?

我們對這種不清不楚、大學中人無由參與的政治委任深表憂慮。希望各同事與關心大學教育的市民繼續關注,萬萬不可習以為常。我們也呼籲大學高層拿出勇氣與魄力,不要對損害大學長遠發展之事唯唯諾諾,辜負眾人的託付與期望。

* 中大校董會一月底通過委任吳樹培先生由今年4月1日起出任副校長(行政)一職,任期三年,同時兼任秘書長。


選委會高教界選舉:
判定選民選委資格準則成疑

於去年12月舉行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中,本會兩名理事陳燕遐(學者抗命)及翁愛明(高教界民主行動) 皆為高教界候選人, 其中後者以2,084票當選為選委,將於本月的行政長官選舉中投票。本會對兩位理事犧牲個人空間,為民主投入公眾事務,深感敬意。其中,陳燕遐近年為爭取院校自主,無私奔走,令人感動;而翁愛明是次參選,則是秉著非教學人員也是大學社群一份子的理念,希望在法制崩壞之時,仍能盡一分力。然而,翁的參選卻同時揭示了高教界選民資格及參選資格準則不一的問題。

文:翁愛明

於去年12月舉行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中,本會兩名理事陳燕遐(學者抗命)及翁愛明(高教界民主行動) 皆為高教界候選人, 其中後者以2,084票當選為選委,將於本月的行政長官選舉中投票。本會對兩位理事犧牲個人空間,為民主投入公眾事務,深感敬意。其中,陳燕遐近年為爭取院校自主,無私奔走,令人感動;而翁愛明是次參選,則是秉著非教學人員也是大學社群一份子的理念,希望在法制崩壞之時,仍能盡一分力。然而,翁的參選卻同時揭示了高教界選民資格及參選資格準則不一的問題。 

不能投票,卻能參選

據人事處回覆本會,除了教師外,行政同事只有EO級別以上方為選民。 翁愛明是出版助理,薪級表在EO以下,因而不合選民資格。 

那麼究竟由誰決定選民資格呢?人事處處長利順琼表示,選委會要求大學提供相關職位的名單,名單是executives and above。因此,EO可以成為選民,而以下職位例如文書就沒有資格成為選民。她解釋,清單是多年前定下的,大學曾嘗試增加一些職級,認為是equivalent(同等)的在名單上,但選委會否決了該等職級的資格。

然而,這並不能解釋翁愛明不合選民資格,卻順利參選並當選的情況。

各院校準則不一,校董會選民資格是關鍵

另一個疑團在各院校對同工的不同對待。教育大學一名工會理事是文書主任,報名參選遭選舉主任否決,卻未有解釋;浸會大學部分文書主任或以上職級者,則因合資格成為校董職員代表的選民(薪級與助教同或更高),獲認為符合了「和高教界有密切聯繫」這項條件,得以成為選民以至參選人。

浸大工會仍希望擴大其校董會的選舉權至所有職員;而本會亦將繼續致力爭取中大所有職員選出校董會教職員代表的權利。

無論如何,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本就是小圈子選舉,而從以上事例,可見選舉事務處對參選人及投票人的資格及相關申請並未有一致的準則,而在處理申請參選的過程中,亦嚴重欠缺透明度,所謂界別的「界」更是疑點重重。


進修知多D!

大學鼓勵並資助同事進修,自是好事;根據員工手冊,合資格員工更可向大學申請資助修讀學位課程,學士學位及博士學位最高資助額為$30,000,碩士$20,000,每年最高$10,000。然而,此計劃之申請程序頗缺乏彈性,例如報讀學士課程之申請者必須於每年的6月30日前提交申請,否則不予處理。本會就曾收到相關的個案查詢;而短期課程則不受此項條件所限。

文:張明意

本會向校方反映,由於不少課程6月,甚至7、8月才落實取錄名單,校方的截止日期,不符合實際情況。又,現在學士課程的開學及收生日期各有不同,實在難以定下截止日期。  

人事處處長利順琼回應指,同意需檢討現時的做法,並主動舉例指澳洲一般是一月開學,如此早截止是不切實際。她認為可考慮不設截止日期,但仍需要設下預先申請機制(prior approval),意指在正式修讀前,需得到工作單位的同意,並向人事處作有關申請,以便安排資助。

  不過,截止日期只是同事申請有關資助的其中一項障礙,資助的撥款機制本身就令同事往往難以受益。現時這些資助(包括短期課程)的經費由部門承擔,部門亦是審批的第一個「把關人」。每人每年一萬元是部門可提交的最高預算(private fund除外),而部門往往不會預算足全額;即使已在預算上的,也並非是個別同事的賬下,而是整個部門可用來作僱員培訓的經費。部門往往會以經費不足或課程與工作相關不大為由,拒絕申請。

本會在此再次促請校方早日優化進修申請之程序,令更多同事受惠。


39區交通漸見改善!

本會去年11月發出號外報導39區同事及學生深受交通問題困擾逾四年,終於同年11月底與基層關注組,以及39區教職員及學生代表會見副校長馮通教授及保安及交通事務處處長李永光先生,並遞交聯署信件。該區教職員及學生代表亦於12月進行問卷訪問,共收回188份,綜合受訪者意見,本會及代表團體日前遞交計劃書,內容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改善現有專車服務,如增加班次;(二)檢討現時來往本部及39區校巴路線。

文:劉善雅

本月初,本會接到保安及交通事務處通知,就11月會議及問卷調查的意見,作出了以下跟進︰

  1. 已聯同物業管理處巡視分隔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及鄰近村莊的鐵圍欄及閘門。了解情況後,校方已把鐵圍欄伸延至近港鐵路軌,而閘門亦已安裝中大通電子鎖; 
  2. 於3 9 區專車上張貼「中大學生及教職員專車」告示;
  3. 於3月13日起,早上8:15加開一班由大學站往39區的專車,而午間的專車亦由25–29座的小巴改為60座以上的大巴。

本會欣見校方積極了解39區的交通問題及再出跟進。長遠來說,39區交通問題有賴檢討及理順現有校巴路線。校方現就於39區興建中的兩座研究生宿舍的交通規劃進行諮詢,本會再次懇請校方吸取是次經驗,並同時解決學生及教職員來往本部、39區及火車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