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通訊
2006年12月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mployee's General Union Newsletter December2006 |
||
(下載pdf版) |
||
六億四千九百萬:大學比上市公司更賺錢 | ||
難怪近年大學的管治愈來愈似一家大商業機構,校長又愈來愈似大公司的行政總裁──原來大學教育真的那麼賺錢。六億四千九百萬,這比九巴盈利還高的數字,是大學在2004-2005年度的盈餘,其中政府資助活動的盈餘佔八千六百萬元,其餘的五億六千四百萬是非政府資助活動賺到的(主要包括專業進修學院和其他自資教學項目)。 減薪同年盈餘十億三千一百萬 面對政府經常性撥款的削減(在2004-2005年度減少了二億三千六百萬元),由2004年4月起,大學整體員工跟隨公務員減薪3%+3%,而中下層合約非教學人員再額外減10%(甚至20%,因為多數合約員工的約滿酬金被削5%至10%),EMO的長約同事,亦額外接受部門減薪6%。這一大刀切下來的情景,相信所有經歷這場減薪的人都歷歷在目,但在政府削資的大前提下,大家都只好無奈接受。結果是,這些所謂節省薪酬開支的措施,在2004-2005年度,為大學節省了不足一億。這意味著甚麼呢?這意味著如果當時大學不減薪,2004-2005年度仍有盈餘五億五千萬!事實上,大學投資有道,單計利息及投資回報,在2004-2005年度的總收入就達二億八千九百萬元,是節省薪酬開支的三倍! 更驚人的是,在2003-2004年度,即大學上述提出「拉下補上」(或稱「肥上瘦下」)減薪的一年,大學的盈利竟達十億三千一百萬!以大學總支出中約七成為薪酬開支計算(即約2700萬),則單單2003-2004年度的盈餘,就足以支付全體五千七百名員工38年的薪酬! 政府削資的迷思 當年大學多次「懇請」員工體諒校方,要求基層員工接受「拉下補上」減薪,「同心同德」、「共渡時艱」。有出席校方簡報會的同事,相信都記得當時金耀基校長如何與大家交心,交待大學財政狀況,指政府一大刀削資百分之十二,校方不得不減薪節流。大家聽到減薪心理難過,同時亦替大學著急,提出種種節流的建議,如收取泊車證費用、減少子女教育津貼、房屋津貼、出國開支津貼,結果校方說這些不是人人都有的福利,削減了不公平,所以只有針對乙丙類合約減薪了。 當時金校長秘而不宣的,是儘管政府撥款仍是大學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但大學最「賺錢」其實是非政府資助的項目。大學其實早就意識到,長遠來說大學的發展不可以依賴政府撥款。事實上,在政府削資的「威脅」下,在2001-2002年度至2004至2005年度,短短三年間,大學的一般儲備金加上專用基金,由三十六億零九百萬增加至五十二億零六百萬元,增長達七成。 在「小政府大市場」的邏輯下,政府長遠縮減大學教育開支,是可見的事。當大學的政府資助愈來愈少,但發展規模愈來愈大,大學員工的薪酬與政府撥款掛鉤的說法(即政府一削資,大學就減薪),是否仍講得通呢? 基層員工幫助大學無本生利 說起來,讓我們來想想為甚麼自資課程(如大部份的碩士課程)會那麼賺錢。某程度上,現時的自資課程有無本生利的性質:大量的自資課程都在晚上及星期六上課,這些課程使用的設施、服務及人手,基本上都是由資助課程的部份支持的。當班房及洗手間的使用率大大提高,物業管理處的工友工作量及工作壓力都增加了,但自資課程賺到錢,她們的人工有沒有因此增加呢?我們很多的電腦技術人員要面對愈來愈的用戶,更對很多盈利項目有很大的,直接的貢獻,他們的努力卻未有在人工上反映出來。我們甚至知道,不少老師任教自資課程的科目,同樣沒有額外的收入。馬克思會說,這種賺取利潤的方式,叫剝削。 明年加人工? 最近有中大「員工代表」向記者表示,「若公務員加薪,校方會考慮調整員工的薪」。其實早前已有會員向我們查詢,說在另一個職員組織的大會上聽說明年會加人工。我們立即向校方查詢,答覆是:校方未有任何關於加薪的討論。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總喜歡「唱好」大學。好的待遇不會從天而降;權利,是需要爭取的。在大學財政全面向上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大學應該: 1 研究向上調整薪酬福利,增幅不應低於8%(過去兩年大學僱員薪酬下降最少6%,與此同 希望各位同工能就以上建議提供意見,集思廣益!有任何意見,歡迎電郵至cuegu@cuhk.edu.hk或聯絡你的部門/小組聯絡員。 |
||
物業管理處洗手間清潔組 成功爭取增加替工 | ||
早前物業管理處洗手間清潔組就五天工作安全一事進行聯署。本會在聯署前與該組別工友進行了分享會,其間除五天工作時間安排外,發現該組別人手不足。由於缺乏替工,工友在其他同事放假時,需要頂替多一個人的工作,除了體力負荷不到,為怕工作接應不暇,精神壓力亦很大。因此本會在聯署信中,特別提及要求增加替工一名。 是次聯署可謂非常成功,管方亦從善如流,除在工作時間編排上與工友達成共識,並答允試行半年後再作檢討,亦已落實聘請替工一人。可見團結就是力量,我們希望各位會員往後繼續積極參與工會工作,同時期望繼續與管方保持良好協商關係。 |
||
早前有海外專家來訪中大進行管治架構,在員工總會要求下,校方安排了海外專家與本會以及其他職員組織作一次非正式會面。員工總會其後亦提交了意見書(可於http://www.cuhk.edu.hk/cuegu/download/governance.pdf下載)。 本會最近發現,由校長帶領的管治檢討小組,原來已經不動聲色,收到了海外專家的報告,然後向校董會提交了兩份建議書。建議的第一部份,為院長改革,由民選改為委任制,雖然大多數基層教師都反對,這項建議卻在12月13日得到教務會大比數通過。 可怕的是,院長委任制只是管治架構改革的第一步,未來還會就教務會、校董會等等進行全盤改革。但校方至今仍拒絕交代整個改革的輪廓,亦拒絕交出海外專家,以及專責小組共三個報告。 |
||
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與校方代表會議 (2006年12月18日) 討論事項 | ||
1. 大學員工資料更新 2. 薪酬架構檢討(校方研究進展) 3. 薪金上調空間 4. 合約員工待遇問題 5. 物業管理處同事待遇問題 6. 校園員工福利 7. 大學管治檢討進展(查詢進展及要求公開專家小組檢討報告) |
||
雙語政策:又關工會事? | ||
雙語政策委員會早前發表《中大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諮詢稿》,變相令中大的主要教學語言由中文變為英文。有關文件的諮詢期己於上月中截止,員工總會就有關建議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已整體調查結果,提交了意見書(意見書可於http://www.cuhk.edu.hk/cuegu/bilingual.pdf下載。)其中重點提到委員會缺乏透明度、缺乏諮詢和參與的問題,以及政策打擊教師教學自主及士氣的問題。 大家可能會奇怪,為甚麼雙語政府都關工會事?這個工會又真係幾「諸事」。其實大學管治問題一直是工會關注的事務。歸根究底,由肥上瘦下減薪,以至雙語政策、校園坎樹等等,都是同一種腦筋發展出來的,同樣是由極少數人決定大多數人的事務,同樣是盲目追求市場價值的產物。 |
||
活動消息 | ||
2006年11月19日,員工總會舉辨了週年大旅行,是日天不曬,地不滑,一行八十多人的旅遊團,有的攜老,有的帶幼,非常熱鬧。雖然濕地公園比旺角還擠擁,大家說說笑笑,也算是見識過那種人山人海的景象了。 搞了三年的秋季大旅行,我們不得不讚讚我們工作人員的幕後工作,就像今次,在參觀過程中,副會長謝國堅和胡鴻達一直守後、防止有人掉隊、收集散兵游勇。霍嘉權、沈惠林(阿Lam)則負責與導遊前後連絡,文梓莊,吳翠薇負責打旗領隊、王世明負責影像。由於大家認真負責、行程得以安全順暢進行,只是在午餐找餐館時,有些混亂。原因可能是導遊經驗不足吧! 有份籌備的理事都說搞旅行其實都幾辛苦,與自己參加旅行團的心態完全不同了!希望來年有更多熱心會員協助,分擔一下工作啦! 鄧秋蘭教練 擁有近二十年教授瑜伽經驗,現任香港瑜伽教練總會、女青年協會(YWCA)、男青年協會 (YMCA) 、各屋村會所及社區會堂教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