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政治發生巨變,由於大批難民湧入,香港人口暴漲,這變化連帶令本港對中文授課教育的需求激增,對香港高等教育構成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亦為香港帶來了大批出色的內地學者和教育家。他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開辦不少「難民學校」,講授專上程度的課程,協助南來及本地青年繼續學業。其後中文大學的三所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就是在這一時期孕育出來的。

本展區介紹三所成員書院成立背景及中大成立過程。內容包括:

展區另有書院電子相簿,投影屏幕播放1963年中大成立典禮及當時書院院長訪問的珍貴片段,更有影片《從荒山到大學城》,介紹中大校園的發展。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的前身是亞洲文商專科夜校,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著名學者於1949年創辦,以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及溝通東西文化為教育宗旨。書院早年艱苦經營,後來書院的教育理想漸獲得社會廣大的同情與贊助,其中贊助最有力的是美國雅禮協會,還有美國亞洲協會和哈佛燕京學社等等,使書院奠立穩健基礎。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由前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前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及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會督於1951 年創辦,代表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因而廣獲英、美、加及本地教會支持,得以順利開辦;支持之主要組織包括紐約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倫敦之「亞洲基督教大學聯合會」及紐約之「嶺南大學基金委員會」等。

學院初期借用聖約翰大禮拜堂副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課室為校舍,其後則租用港島堅道147號樓房及借用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1953年獲港府撥贈馬料水土地作永久校址,並於1956年秋遷入新校園,繼而踏上穩步發展的道路。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由平正、華僑、廣僑、文化及光夏五所書院組成,除了平正在香港創辦之外,其餘四所書院本是從廣州或鄰近地區南遷來港的私立學府,而且都帶來一批原校教師和學生。各書院只能租用簡陋校舍,在夜間上課,經濟依靠在港校友的捐助勉力撐持,常見拮据。1956年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兼亞洲協會董事柯克教授訪港,得知書院困境,建議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來。五所書院遂於同年6月宣佈組成「香港聯合書院」,陸續獲得亞洲協會和孟氏基金會的經濟支持,及後又獲政府借出般含道校址。書院成立數年間,已發展成一所具規模的專上學院。

爭取成立中文大學

1957年,新亞、崇基、聯合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由蔣法賢擔任主席,爭取政府承認三院頒授學位的資格,為進一步合作奠下基礎。港府終於1958年接納香港設立一中文大學的建議,繼於1959年正式宣佈資助三所書院,並以它們為新大學的基礎書院。

1960年委派薩塞克斯大學創校校長富爾敦爵士以顧問身分來港考察,隨後提交《香港專上學院發展報告書》,強調學術自由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並且肯定新大學以中文為授課語言,以及其作為文化橋樑的角色。1962年中,富爾敦再次來港,主持一國際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審定三院的水準,定下新大學的組織架構。1963年委員會發表的《富爾敦報告書》,明確提出以邦聯制作為三院組成大學的模式,成為中文大學成立的藍圖和依據。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富爾敦報告書》發表後,港府委任二十人組成臨時校董會,由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關祖堯擔任主席,確定新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聘任兼具中西學術背景、與社會各界關係良好的李卓敏博士為校長,又討論新大學的法例、校址等項目。1963年9月15日,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963年10月17日,大學監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會堂主持大學成立典禮。至此,從書院到大學這一長達十五年的艱苦歷程終告完成,中文和中國文化也終於在香港獲得明確地位。

展品

新亞書院余英時教授畢業證書 (1952) 三院教職員慶祝中文大學成立並歡迎校長李卓敏博士大會嘉賓題名錦緞 (1963.11.7) 中文大學校長鈐章 (1964) 中文大學紋章 (1967) 《時代》雜誌「亞洲英雄」獎項 (2003) 高錕星命名證書 (1996) 楊振寧教授 -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 錢穆致唐君毅信函 (1960s) 加州大學學生交流協議 (1965)

最新消息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預約登記: https://bit.ly/37wkwTp


特定星期六、日: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

預約登記:https://bit.ly/3bxk5cX


公眾假期: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