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 2018 返回

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公平與效率的視角

日期: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四時半至六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2室

語言:普通話

講者:左學金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講者簡介:

左學金,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常務副院長兼經濟研究所所長。1982年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碩士,1989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博士。長期從事人口政策與人口經濟學,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領導上海社科院團隊承擔2009年年上海市醫改平行方案研究,提出中國五支柱養老保險體制框架建議。目前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案“老齡社會的經濟特徵和支援體系研究”的首席專家。


內容簡介:

由於1970年以來中國人口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尤其是1990年以來低于更替水準的低生育率,中國人口在未來幾十年內將不斷老化。在本世紀中葉前後,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佔總人口的比例將高達30%-40%;屆時勞動年齡人口相對於老年人口的比例,即“潛在支持比”,將由2010年人口普查的8以上一路下降到2以下人口變化趨勢使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尤其是社會養老保險體制,社會醫療保險體制和長期照護保障體制,面臨嚴峻的挑戰。

目前中國社會保障體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按城鄉與地區的雙重分割。首先是城鄉二元體制的分割。城鎮企業職工和城鎮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基本社會保險體制的保障水準,甚至人均財政補貼水準,都遠遠高於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其次是社會保障體制的地區分割。目前中國沒有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體制,所有的社會保障計畫均由屬地政府籌集資金和運行管理,地區之間的籌資水準與保障水準差距懸殊。

中國社會保障體制的上述特點,造成中國社會保障的公平性與效率均較低。從公平性來看,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缺少全國統籌和全民共用的基礎保障。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遷移流動,造成社會保障繳費從收入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向收入較高的東部地區的轉移。農民工等低收入群體由於流動性較大和社會保障權益的可攜帶性差,難以從沿海地區的基本社會保障繳費中受益。從效率來看,中國社會養老保險體制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財務可持續性下降,同時對勞動力的空間流動與社會流動形成障礙,對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與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形成障礙。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方向是提升基本社會保障體制的資金籌集層次,加快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將現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提升為覆蓋全體老年人的“非繳費型”(或‘零支柱’)養老金,發展自願參加的多支柱養老保險;加快基本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適當提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政府對一級醫療和二級醫療承擔主要籌資責任,把它們辦成全民可及的廉價醫療,發展以健康為導向的醫療衛生服務,同時適當放寬三級醫療的准入,鼓勵三級醫院的公平競爭與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