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

「『抬頭望星、腳踏實地、從心開始。』 老師的角色並不是向學生灌輸某一套價值觀,而是協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並讓學生了解自己在生命中每個階段的需要。通識教育正好為啟發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物理系 湯兆昇博士

3 TONG propic

湯博士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其後在物理系任教本科課程及通識科目,現任高級講師,兼任理學院科學教育促進中心副主任,曾獲得「物理教學獎」及兩屆「理學院模範教學獎」。湯博士一直熱心科學教育,於過去十多年與教育局及其他機構合作,建立了多個科學教育網站,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和創新的實驗推廣物理,提供教師培訓,並帶領理學院各學系參與多個教育計劃,舉辦資優課程,參與課程設計,編寫多套中學物理及綜合科學教科書。湯博士致力拓展科普教育,在報紙、電視及社交媒體講解有趣科學,擔任科技比賽評判,並到中小學舉行活動。

教學理念

曾經有人問我喜歡教物理主修科目還是通識科目,我說兩者都喜歡。物理主修科目是我的本行,所需的預備時間較少,教起來也比較輕鬆。通識科目無論在內容和手法上都很難設計,但就更具挑戰性,所涵蓋的視野也更廣闊。中大通識教育的優良傳統,就是透過研習本科以外的課題,讓學生打開心窗,突破本科的框框,從別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問題。

教了這麼多年通識科目,我的感覺是現代大學生越來越忙,不但是本科的要求提高了,自小被催迫式的教育洗禮,課外活動、對外交流等又要樣樣皆能,學生願意花在通識科目的時間不多,只要你有一兩課令他們感到沒趣,他們就翹課離你遠去。要向缺乏理科背景的學生教科學,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陌生概念的感受,都是很重要的。運用多媒體、錄影片段、學習模組等工具和清晰簡潔的表述,固然十分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學生在課堂上最想接觸的,其實是一位具有個性、教學熱誠和感染力的老師,透過活潑的手法、通俗的比喻、有趣的故事、個人經歷、活動或示範實驗,讓學生投入於課堂之中。

3 TONG 20151027 202535

設計科學及科技的通識課程應嘗試包含較廣泛的內容,以展示科技的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與人類文明的互動及其對現今世界的影響等。課題的完整性和技術細節反而不是首要的考慮。教授UGEB2401「天文學」和UGEB2510「人類與星辰」兩科正好為我提供很多教學實驗的機會。淺談相對論、宇宙學,讓不同背景的學生明白現代天文學的方法、人類在探求宇宙奧秘的時候如何找到自身的來源、古文明的星空文化和宗教和政治的關係、比較古希臘宇宙模型和中國宇宙模型的哲學和數理成份、為何星占是偽科學、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有現代科學元素等等,都是我在課程中喜歡探討的問題。能遊走於不同領域的課題之間,剪裁出能突顯主題的細節,作出比較和論述,是設計通識課程所需要付出的心思,也是教授這些科目帶來的獨有樂趣。在邊教邊學的過程中,我所學習到的新知識新觀點,往往比我教授的要多。

UGEB2510「人類與星辰」所涉及的課題廣泛,文理兼備,有時更需要從科學史或科技操作的細節綜合出宏觀的圖像,學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課程內容,尤其在閱讀及寫作上倍感困難。所以我要求學生編寫閱讀報告時,會準備相關的指引及例子,並在堂上向學生講解要求。惟學生對指引的了解因人而異,所以我在時間和體力容許下,會儘量個別地接見學生,討論進度。有時學生在寫文章時,只顧羅列細節而不了解內容,或對主題概念模糊,未能組織相關的資料支持論點。為了有效修正這類問題,我會透過與學生會面,並因應個別學生的能力、進度和編寫的內容給予規範和建議,並提供相關參考資料。這對學生編寫閱讀報告有很大的幫助。

3 TONG IMG 5357

現代大學教育著重全人發展,鼓勵學生發掘個人的能力和自覺性,以便日後在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老師的角色並不是向學生灌輸某一套價值觀,而是協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並讓學生了解自己在生命中每個階段的需要。通識教育正好為啟發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透過與學生討論某些課題—例如科學與宗教的矛盾、宇宙浩翰相比於人的渺小、科學及理性是否能解決人生問題,或在會面時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習態度,不難在學生身上發現一些成長問題。如果能藉著這個機會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和啟發,可能對他們日後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如遇到學生有情緒問題,甚至是情緒病,也可鼓勵他們積極面對問題,並轉介校內外專業人士處理。多年來我接觸了不少學生,也發現有學生曾因為我的言行和關懷,使他們的生活發生了一些根本的轉變,這是我意想不到的,也很值得感恩。

從事教育工作,需要啟發學生有長遠的眼光,培養紮實的分析能力和知識基礎,了解自己需要的同時,能以同理心關懷別人。如果要我用一句話去概括我的教育理想,我會引用中大教育學院黃顯華教授的名言:

「抬頭望星、腳踏實地、從心開始。」

願與各位同事及同學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