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

「通識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與不同觀點的對話,批判各自的立場,從而認識彼此優劣,達致真正的相互理解。而只有瞭解,才有可能超越。個人如是、學科如是、文化亦如是。」

  大學通識教育部 郭柏年博士

kwok profile pic

郭柏年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其後於同系完成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郭博士畢業後曾於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任教,2012年回到中大通識教育部任職講師。郭博士任教的科目遍及中大通識教育的三大範疇:包括通識基礎課程(UGFH1000「與人文對話」)、四範圍大學通識(UGED1112「邏輯與論辯」;UGED1800「思考方法」)與及書院通識教育(GENA1113「新亞書院通識學生為本研討」,2014/15學年開始與梁卓恆博士合教)。
郭博士的研究興趣為倫理學,非形式邏輯與社會政治哲學。工餘時則以書本、音樂、電子遊戲、美酒與貓為樂。

教學理念

我自2012年起任職中大通識教育部講師,有幸於在中大通識教育的三大範疇中任教,包括:通識基礎課程(UGFH1000「與人文對話」)、四範圍大學通識(UGED1112「邏輯與論辯」;UGED1800「思考方法」)和書院通識教育(GENA1113「新亞書院通識學生為本研討」,2014/15學年開始與梁卓恆博士合教)。雖然三者從課程結構到具體內容都不盡相同,但我任教時總希望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與態度,幫助學生超越自身學科的視域限制,以下是我的一些經驗,談不上什麼心得,各位或可作參考:

kwok bk1

課程設計:中大學生學術水平其實甚高,但往往不熱衷表達意見,是以教師應安排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促進同學交流。在UGFH1000「與人文對話」一科中,導修課設有討論環節,我會指定小組之間必須回應彼此的討論成果,而在最後數次導修更設有辯論與台下發言環節,以不同形式刺激學生交流。而於新亞書院通識GENA1113「學生為本研討課」中,每一論題我皆安排兩篇對立想法的文章作閱讀資料,要求他們歸納和分析雙方的立場,再申述自己的想法,務求令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理論,接受思想上的衝擊。

教師態度:通識教育並不限於知識的傳授,更包括價值教育。身為知識份子,求學態度以開放、持平、批判三者最為根本。教師應言傳身教,展示知識份子的應有之義。比方說,教師凡事要以理為先,不應盲從某套理論,時刻警醒自己須向學生清楚解釋所有想法的理據。再者,教師應致力把學生的意見詮釋為最合理的見解,並鼓勵他們反對自己的論點。只有在這種開放和平等的對話環境下,學生才能放開懷抱討論,主動思考自己與他人論點的優劣。

kwok bk2

透過不同層次的對話,我希望培育學生作為知識份子的一些重要能力:

清晰準確的表達能力:毫無疑問,這是順利溝通的先決條件。在UGED1112「邏輯與論辯」一課中, 我會展示如何以抽象的邏輯概念釐清日常語言的意思,例如以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這一對邏輯概念準確分析日常用語中的條件關係。

持平的批判能力:通識教育強調批判思考,但真正的批判思考絕不止於指出對方論據的不足,更應持平發掘和強化對手的論點。具體而言,我會要求學生批評某理論時,首先要把對手的意見詮釋為最合理的見解,再同時設想對方可以如何反駁,然後自己又如何進一步回應此反駁,唯有如此才算是公允有力的批評,而不是刺稻草人。透過這種反覆的思想對話,學生的批判能力必可提升。

扣連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能力:近年有批評指人文學科內容「離地」,不著邊際,其實不然。我在「邏輯與論辯」一課時常分析學生熟悉的政治人物或名人言論中的邏輯推論,讓學生體驗邏輯原則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就「與人文對話」一課而言,當中教授的經典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其實俯拾皆是。以《論語》為例,我就曾經引用近年中國與韓國一些以孝道為基礎的法律條文,與學生討論儒家「道德政治」在現代社會實行時的利弊。

於我而言,通識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與不同觀點的對話,批判各自的立場,從而認識彼此優劣,達致真正的相互理解。而只有瞭解,才有可能超越。個人如是、學科如是、文化亦如是。

最後我要借此機會向很多人致謝。首先是評委的勉勵,然後我要感謝中大通識教育部一眾教學與行政同事的協助;與及哲學系師長多年來的教導。再者我希望向所有修過我課的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專上學院學生致謝,是你們成就了作為老師的我。最後,我必須感激父母一直以來無私的支持。

kwok b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