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學習上的趨避行爲
大學通識教育部與學能提升研究中心合辦
中大學生學習上的趨避行為
日期: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
講者:吳偉賢博士 (學能提升研究中心)
語言:粵語
老師在課堂上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反應,甚至喜好,會形成印象。這些對學生的印象,會影響教學。當老師認爲學生用心,會教得起勁;認爲學生上課不積極,則會增設評核及獎懲。當中,一些老師會自覺自己的教學策略因應對學生的不同印象而調整,一些老師則受到影響而不自覺。
老師對學生的印象是主觀的,所以有需要不斷檢視調整。如果老師對學生的印象主要來自課堂上的觀察,那課堂外的觀察應是重要參照。由此觀之,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接觸,有積極的教學意義。由於並非所有老師都能在課堂以外接觸學生,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學能提升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連串的學生訪談和統計調查,希望能在課堂以外,從學生角度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爲,當中包括了一些具爭議的博弈學習行爲(strategic learning behaviours) ,如「搭便車」、「屈機」、「抽離」等等。
是次通識午餐聚會,是由大學通識教育部及學能提升研究中心合辦「博弈學習行為研討系列」的第二講。講者將根據學生選科準則的小型調查,以及反映學生真實學習經歷的學生創作文集,詳析學生在選課和學習時的趨避行爲(approach-avoidance behaviours)。
講者簡介 吳偉賢博士曾於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二十多年,期間一直熱衷追求多元教研經驗。他曾教授工程科學,項目管理,通識教育,並指導學術研究及通識研習課題。自辭去教學職務,吳博士回歸教育基本面,思考人從小到老如何學、學甚麽,以及學了又如何。吳博士現供職學能提升研究中心,從事教與學研究,關注大學學風與學生博弈學習行為。
下載講義(需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