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develops-a-probiotic-formula-to-target-imbalance-in-gut-microbiota-in-covid-19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develops-a-probiotic-formula-to-target-imbalance-in-gut-microbiota-in-covid-19

中大全球首證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現失衡狀況 成功研發益生菌配方平衡腸道微生態 有望增強免疫力

有否想過為什麽有些人較容易受病毒感染? 為什麽有些受感染者的病情趨於嚴重? 其實腸道微生態主宰我們的免疫能力,當這個微生態失去平衡,我們便容易受病毒侵襲。

 

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今年初便將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又稱「益生菌」)納入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存在不少限制,例如胃酸、高溫和潮濕等都會降低活菌量,活菌量也會在產品於存放待購的過程中下降。此外,並非所有益生菌都能有效提升免疫力。面對疫情,找出有效改善人體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方案,成為各地專家急需解決的難題。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利用「總體基因體學(Metagenomics)」,全球首度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內都缺乏一系列益生菌,並以「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sis),成功研發益生菌組合配方,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的問題。研究團隊預計配方在不久將來能製成益生菌補充劑,可加入日常膳食中,促進腸道健康,有望增強免疫力。

 

COVID-19

中大醫學院最近利用「總體基因體學」,全球首度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內都缺乏一系列益生菌,並以「大數據分析」,成功研發益生菌組合配方,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的問題。(右起)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重申:「腸道健康主宰人體的免疫能力,我們必須找出腸道細菌的理想組合,透過維持腸道微生態的平衡,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和細菌,是對抗新冠肺炎的一個嶄新方向。」

 

什麼是腸道微生態?

 

人體內有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微生態系統。人體的微生態主要包括眼睛、口腔、皮膚、腸道、生殖道等七大系統,當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數量最多的「腸道微生態」。

 

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約有一千多種,包含了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重要性尤如一個「器官」。腸道微生態對促進人體生理機能的完善特別是免疫功能的成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球首證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狀況

 

中大醫學院最新一項於國際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的研究報告,便針對了解本地新型肺炎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轉變。研究團隊於今年2月至3月,為本港15名病情由輕微至危殆的新冠肺炎患者採集他們住院至出院期間的糞便樣本,並與健康人士的糞便樣本作比對。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基湘教授指出:「這是全球首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病人患有嚴重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包括致病菌增加,而能抑制病毒入侵的益菌數量卻減少。即使病人康復出院,這種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仍然持續。」

prof francis chan

陳家亮教授(左)指出,腸道健康主宰人體的免疫能力,透過找出腸道細菌的理想組合,並維持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可以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和細菌,是對抗新冠肺炎的一個嶄新方向。

prof siew ng

黃秀娟教授表示,中大醫學院研發的益生菌配方是建基於中國人的腸道微生態,針對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益菌,有望增強免疫力。

prof paul chan

陳基湘教授表示,中大醫學院是次發表的研究為全球首次發現新冠肺炎病人患有嚴重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包括致病菌增加,而能抑制病毒入侵的益菌數量卻減少。

其後,團隊將研究範圍擴大,再分析了150名新冠肺炎患者及1,500名健康人士的腸道微生態,以大數據作比對,成功研發出益生菌配方針對新冠肺炎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問題。中大團隊亦計算有關益菌的比例,並透過嶄新技術,提升活菌量及其穩定性,令更多益生菌能到達腸道。

 

已申請專利將進行更多研提供參預防新發傳染病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解釋:「飲食及生活習慣會改變腸道微生態,所以歐美的研究資料未必適用於亞洲人。今次的研究為對抗感染新冠肺炎提供了嶄新方向。我們的益生菌配方是建基於中國人的腸道微生態,針對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益菌,有望增強免疫力。」

 

COVID-19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預計配方在不久將來能製成益生菌補充劑,可加入日常膳食中,促進腸道健康。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已就上述發明於中國及美國申請專利,並正與創科及食品公司合作,計劃製成益生菌補充劑,可添加於日常膳食中,期望不久將來可正式應用。研究團隊亦正計劃進行更多及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提供更多科學數據以更全面反映腸道微生態平衡對預防新發傳染病的重要性。其中一項相關研究已獲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更多新聞稿

中大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成關鍵

中大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成關鍵

研究
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新冠患者類似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證有效促進新冠患者康復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新冠患者類似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證有效促進新冠患者康復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研究
中大證新冠嬰孩患者糞便帶病毒 可成隱形傳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檢測中心  致力為嬰幼兒作糞便檢測

中大證新冠嬰孩患者糞便帶病毒 可成隱形傳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檢測中心 致力為嬰幼兒作糞便檢測

研究
嬰兒腸道菌群影響一生 中大團隊研「三歲定八十」之謎

嬰兒腸道菌群影響一生 中大團隊研「三歲定八十」之謎

研究
中大醫學院為機場抵港人士提供免費糞便檢測服務 首階段以兒童及嬰孩為目標  助揪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隱形個案」

中大醫學院為機場抵港人士提供免費糞便檢測服務 首階段以兒童及嬰孩為目標 助揪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隱形個案」

臨床服務
中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於呼吸道清除後 仍存留於糞便 計劃為檢疫中心隔離人士化驗糞便  及早揪出「隱形個案」減社區傳播風險

中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於呼吸道清除後 仍存留於糞便 計劃為檢疫中心隔離人士化驗糞便 及早揪出「隱形個案」減社區傳播風險

研究
中大成立亞洲首間「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中大成立亞洲首間「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研究
中大公布世界首個全球「炎症性腸病」於本世紀發病率及流行率系統性回顧研究 發現本港發病率於過去30年急升近30倍

中大公布世界首個全球「炎症性腸病」於本世紀發病率及流行率系統性回顧研究 發現本港發病率於過去30年急升近30倍

研究
中大揭腸道微生態失衡為「炎症性腸病」致病關鍵 團隊獲近1,600萬港元資助成立全球數據庫 致力遏止全球個案上升

中大揭腸道微生態失衡為「炎症性腸病」致病關鍵 團隊獲近1,600萬港元資助成立全球數據庫 致力遏止全球個案上升

研究
中大醫學院調查發現政府在推動新冠疫苗接種上扮演最重要角色

中大醫學院調查發現政府在推動新冠疫苗接種上扮演最重要角色

研究
中大招募三千港人 偵查隱性新冠感染 拆解防疫關鍵

中大招募三千港人 偵查隱性新冠感染 拆解防疫關鍵

研究
陳家亮教授成首位華人獲頒「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國際領袖大獎」

陳家亮教授成首位華人獲頒「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國際領袖大獎」

獎項及榮譽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研究
中大夥澳洲專家研究東半球炎症性腸病 獲近年最大研究資助金額 勢揭腸道微生物群之謎

中大夥澳洲專家研究東半球炎症性腸病 獲近年最大研究資助金額 勢揭腸道微生物群之謎

研究
中大公布全球首項「針對亞士匹靈引致腸道出血」的新發現 停服亞士匹靈可增加患嚴重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逾六成

中大公布全球首項「針對亞士匹靈引致腸道出血」的新發現 停服亞士匹靈可增加患嚴重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逾六成

研究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研究
中大研究「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難辨梭菌感染 治癒率為傳統抗生素治療的3倍

中大研究「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難辨梭菌感染 治癒率為傳統抗生素治療的3倍

研究
香港和澳門的炎症性腸病新增個案高踞亞太區首三位 中大成立資料庫助市民增加認知

香港和澳門的炎症性腸病新增個案高踞亞太區首三位 中大成立資料庫助市民增加認知

研究
中大醫學院與海外外科專家聯合建議 新冠患者將手術延後七星期以減低死亡風險

中大醫學院與海外外科專家聯合建議 新冠患者將手術延後七星期以減低死亡風險

國際合作
中大證實以鼻紙條採集鼻液樣本檢測新冠肺炎安全、簡易及準確度高 適用於不同年齡層 提倡廣泛使用以達更佳疫情監測效果

中大證實以鼻紙條採集鼻液樣本檢測新冠肺炎安全、簡易及準確度高 適用於不同年齡層 提倡廣泛使用以達更佳疫情監測效果

研究
中大研究顯示社區接觸環境對新冠肺炎傳播起關鍵作用 娛樂場所是傳播次數最多的主要接觸環境

中大研究顯示社區接觸環境對新冠肺炎傳播起關鍵作用 娛樂場所是傳播次數最多的主要接觸環境

研究
中大醫學院發現胰臟癌有全球上升及年輕化趨勢 女性上升幅度較高

中大醫學院發現胰臟癌有全球上升及年輕化趨勢 女性上升幅度較高

研究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絕大部分為60歲或以上 中大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顧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絕大部分為60歲或以上 中大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顧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

研究
中大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有肝臟受損問題 建議監測患者肝功能 及早發現病情惡化

中大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有肝臟受損問題 建議監測患者肝功能 及早發現病情惡化

研究
中大發現糖尿病或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潛在機制

中大發現糖尿病或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潛在機制

研究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調查顯示 全球泌尿科服務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嚴重推遲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調查顯示 全球泌尿科服務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嚴重推遲

研究
中大醫學院公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社區研究」結果

中大醫學院公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社區研究」結果

研究
中大醫學院兩名傑出學者 獲裘槎基金會頒發「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

中大醫學院兩名傑出學者 獲裘槎基金會頒發「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

獎項及榮譽
中大研究證實低劑量三環抗抑鬱藥有助改善難治性胃功能失調

中大研究證實低劑量三環抗抑鬱藥有助改善難治性胃功能失調

研究
中大設計的介入措施有效提升本地幼童流感疫苗接種率

中大設計的介入措施有效提升本地幼童流感疫苗接種率

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正式成立 結合全球跨學科力量 促進兒童健康和福祉

「香港中文大學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正式成立 結合全球跨學科力量 促進兒童健康和福祉

健康推廣計劃
中大研究揭示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的成功關鍵

中大研究揭示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的成功關鍵

研究
中大率先將「文物觀賞」融入醫學教育 效法耶魯醫學院模式 提升觀察及表達能力 裨益臨床診症

中大率先將「文物觀賞」融入醫學教育 效法耶魯醫學院模式 提升觀察及表達能力 裨益臨床診症

教育
中大研究揭示全球大腸癌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

中大研究揭示全球大腸癌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

研究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國際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 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治腸胃病

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 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治腸胃病

國際合作
中大研究證輪狀病毒疫苗對香港兒童非常有效

中大研究證輪狀病毒疫苗對香港兒童非常有效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本地每5名口咽癌患者1人感染HPV病毒 推公眾篩查以了解口腔感染HPV情況

中大研究發現本地每5名口咽癌患者1人感染HPV病毒 推公眾篩查以了解口腔感染HPV情況

研究
中大就七種常見呼吸道病毒進行全港首個流行病學分析 發現「呼吸道合胞病毒」及「甲型流感」為兩大致命病毒

中大就七種常見呼吸道病毒進行全港首個流行病學分析 發現「呼吸道合胞病毒」及「甲型流感」為兩大致命病毒

研究
中大發現本港孕婦乙肝帶菌率維持偏高 與25年前未引入初生嬰兒全面疫苗計劃時相若

中大發現本港孕婦乙肝帶菌率維持偏高 與25年前未引入初生嬰兒全面疫苗計劃時相若

研究
中大醫學院成功植入「脈衝產生器」醫治胃酸倒流

中大醫學院成功植入「脈衝產生器」醫治胃酸倒流

外科創新技術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提升消化道疾病診治水平 造福人類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提升消化道疾病診治水平 造福人類健康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成年人及長者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可致命

中大研究發現成年人及長者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可致命

研究
中大發現四成冠心病高危人士患有大腸癌前期腫瘤

中大發現四成冠心病高危人士患有大腸癌前期腫瘤

研究
中大發現新型流感疫苗有助本港更有效控制流行性感冒

中大發現新型流感疫苗有助本港更有效控制流行性感冒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