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八):5 年8 次照大腸?!
每個星期三下午我都會見一些從外面轉介過來的病人。這天一位年約30歲的年輕女士因為擔心患有大腸癌來求診。病人還未坐下,她焦急的母親已把多「袋」化驗報告展示在我面前。每袋化驗報告都來自不同的醫生,當中不乏城中名醫。她的女兒未及說話,母親已搶說: 「陳教授,我女兒可能患上了大腸癌,我看過你的電視節目,你真的要幫幫我的女兒啊!」
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30 歲患大腸癌的風險極低,而女性比同年紀的男性更低。於是我對她們說: 「王小姐、王太太請放心!讓我先了解多些王小姐及府上的病史吧。」
王小姐身體一向健康,沒有抽煙、飲酒,也沒有糖尿病、冠心病或中央肥胖症。她的家人亦相當健康,只有一個遠房親戚於十多年前患有鼻咽癌。一般情況下,這些健康人士根本不用接受大腸癌篩查。
出乎意料,她在過往五年已接受了八次的大腸內窺鏡檢查,還有三次胃鏡及一次電腦掃描,血液樣本化驗更不計其數!我不禁好奇地問: 「王小姐,這麼多次的檢查,究竟是誰的要求?」這位王小姐是文職人員,非常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檢查是她的指定動作。她說: 「我從小腸胃功能已不甚正常,不是便秘就是腹瀉。大約五年前的一次身體檢查,那個黃醫生向我建議進行胃及大腸內窺鏡檢查。他說不怕一萬,最怕萬一,檢查會讓我安心一些。其後檢查竟發現我的大腸有兩粒瘜肉,他說這些瘜肉有機會變成腸癌,所以一年後需要再檢查大腸。豈知道一年後黃醫生再發現多一粒瘜肉。他認為我的瘜肉生長得很快, 所以往後每年都要定期檢查。」
王小姐接說: 「由於擔心大腸癌的風險,過去幾年我再多找其他專科醫生的意見。每次見新的醫生,他們總是要求我重複檢查,說什麼其他醫生可能走漏眼,所以做了這麼多次的檢查。最近有位醫生建議小腸也需要檢查!陳教授,我的肚子經常感到不適,是否又有新的瘜肉呢?」
我詳細查閱她的化驗報告後,發覺她並無嚴重問題。至於那些瘜肉,只是像芝麻般細小的良性腺瘤,病變的風險極低。其實她第二年覆檢大腸再找到的瘜肉也是同類的東西,說它的生長速度驚人並沒有醫學理據,真正的原因相信是第一次檢查時大腸清潔不足,那些細小的瘜肉不被察覺而已。
根據現今的國際指引,縱是高風險人士(例如有很大、很多,或嚴重癌前病變的瘜肉)也只須三年一次的大腸內窺鏡檢查。像王小姐這類超低風險一族,應留待四十歲後才再考慮檢查吧。當我告訴她們這想法後,她們還是半信半疑。王媽媽不禁說: 「不會吧!這麼多大醫生都要她每年定時檢查……」
憑良心說話是天真?
其後有次我與一位私人執業的醫生朋友共膳,他聽了這故事後便道:「Francis, 不要那般天真吧!你的一番話根本不能改變那病人的想法。她們中毒太深了!」他接說: 「假若你是私人執業,少一個病人便少一份收入。你以為憑良心說老實話可以幫助她嗎?你勸她不要做檢查,但有更多人會說服甚至恐嚇她,萬一她有什麼古怪稀有的病症便可能回來告妳。與其讓其他人多些收入,不如益我吧!」我的朋友本是位出色的好醫生,只是世態炎涼、弱肉強食,他也變得有些無奈……
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從來都是不對等的,病人往往依賴醫生的專業知識作定。要堅持專業精神可能會失去某些利益,但我相信賺回來的尊重與信任卻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