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四十)我的醫學教育理想
前幾天院長室的同事向我報喜,因為有獨立調查報告指出,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在多方面表現連續八年被僱主評為最好的。「連續八年」是非常難得的成績,藉此我要向所有盡心竭力委身教育的同僚致敬,因為你們並不是為個人成就而努力,而是為著每一個未來醫生一直默默地作出無私的奉獻。
閒談間,我有些非醫學界別的老朋友對此項結果感到有點驚訝。既是好友,他們便毫不避忌地問:「Francis,畢竟中大醫學院祗有三十五年歷史,算不上是甚麼本地歷史悠久的名牌學府,究竟這些年間你們是如何培育醫學生的呢?」
栽培未來醫生是醫學院的本份,近年很多人時常都在談論要「贏在起跑線」,在我看來,讀醫的同學全都是成績優異、勤奮聰明,似乎是社會上大家以為是贏了的那群,但我不想同學們有這種心態。醫學院的教學目標是要這些叻仔叻女學習如何謙卑、忍讓、服侍、和面對挫敗。「成功是成功最大的敵人」,愈是自少一帆風順,愈難經得起失敗的打擊。當每個醫科生都在為着「勁過」、為着爭取個人成就而不斷努力,在極度忙碌的學醫行醫的日子裡,還有誰會有閒暇願意為到身邊不幸的人和弱勢社羣放棄一己利益?為一些十分虛無的理想而竭力打拼?
我個人愚見認為,如何把一班醫科生栽培成為僕人領袖 (servant leaders), 是我輩辦醫學教育的一大挑戰。
我很欣賞上星期於「呂志和卓越青年學者獎勵計劃」捐贈和成立典禮上,其中一位剛畢業同學的一番分享。他年紀雖輕,但已經在醫學界「神級」期刋Nature 及 Science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三篇研究,他這項傑出成就,就連英美頂尖學府的很多教授也辦不到!但典禮當日他並沒有炫耀個人成就。相反,他坦然地公開數算自己無數次的失敗經歷,列出一張CV of Failures,全場先是嘩然,繼而掌聲雷動。在眾人眼中,他不以天才自居,卻給人留下一個有血有肉、踏實謙卑的有為年青人的深刻印象。
醫學教育有別於職業培訓,重點不單是傳授知識和技術。所以打從第一天新生入學,我已很清楚告訴我的學生,若然他們的志願是盡快找份好工去光宗耀祖或過安穩生活的話,這個「人生目標」很快便可達成,但往後他們很快便會感到迷失,原因是當醫生並不祗是一件工作,而是一份「直至終生」的堅持:一份尊重生命、對服務病人以及對不斷追求學問的堅持。
所以我們要求同學做的,是要撫心自問:「今天為什麼我會在這裡?」想清楚了,便要有破釜沉舟的堅持,而我們作為老師的,便是不離不棄的守在他們身邊,陪他們把這條杏林路一直的走下去,矢志不渝。
在我的眼中,每個同學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不同的志向、能力,我們應該因應同學不同的抱負而因材施教,讓各人能夠一展抱負。由此,我們需要多方面靈活地配合,才能孕育出當天典禮中那位出類拔萃的同學。香港多年來的成功除了建基於一個健全的教育體制外,還有香港人的靈活、拼搏及與時並進。希望我們繼續在這彈丸之地不斷創造奇蹟。
(Image source from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