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三十八)醫生,你的意見可信嗎?
今天見了一位新病人,她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家庭主婦,還有剛剛放學的女兒陪伴應診。她還未坐下來,便急不及待地對我說:「陳教授,我不知應該相信哪一個醫生!你可以幫我嗎?」
吳女仕有輕微糖尿病、胃氣及胃脹,在公立普通科診所定期覆診。她兩年前年買了醫療保險後便年年作全身檢查。她在最近一次檢查中,發現膽囊有兩粒約一厘米的膽石,於是她向診所醫生徵詢意見。 那位醫生認為膽石很常見 ,不用理會。當她追問醫生是否有新藥可以把膽石溶化,或甚麼時候需要考慮動手術? 吳女士覺得那位醫生有點兒不耐煩地對她說:「通街通巷都有人生膽石,有甚麼好怕? 將來有膽痛或膽囊發炎才考慮做手術吧!」 當吳女士要求那位醫生轉介專科, 她覺得那位忙碌的醫生厭煩地推搪她說:「專科診所輪候時間很長 ,醫院都是做急症手術,要等上兩、三年才會處理這些非緊急的問題。」
吳女士於是轉向一位私家專科醫生尋求意見, 怎知道這位醫生卻非常進取 ,即日已經為吳女士做了胃部的內窺鏡, 之後便對她說 :「你的胃有少許發炎 ,問題不大 , 但你的胃氣脹很大機會是膽石問題, 應該考慮把膽囊切除!」這位醫生還說:「你有膽石便會增加了急性膽囊發炎的風險,還是病向淺中醫,趁現在症狀輕微 ,動手術比較好 。」 那位私家醫生更追問吳女士的保單資料,並告訴她私家醫院病床緊張 ,建議她盡早作決定。
面對着相反的意見,吳女士感到詫異和不解:「 為甚麼兩個醫生給我完全不同的意見 , 究竟我應該聽誰?」
我細心翻閱吳女士的病歷, 知道她主要的症狀是胃氣,祗是偶然有少許脹痛,超聲波也沒有發現膽囊有曾經發炎的跡象。於是我向吳女士解釋:「膽石的確很普遍,約百分之五至十的健康市民有這個情況。有膽石的人仕往往沒有任何特别症狀,手術並不能醫治妳的胃氣脹。那些經常患有膽痛或曾經有膽囊發炎的人才應考慮做手術。」
雖然吳女士最後選擇不做手術,但她臨走的一句說話卻是言猶在耳: 「我以後對醫生的意見都是要小心一點……」
經常有病人反映,公立醫生跟私家醫生的意見頗有出入,有人認為公立醫生工作量大,對非緊急或不會致命的問題「草草了事」;相反地,經濟誘因又令人懷疑個别私家醫生給予的意見,令一些檢查和治療的必要性引起不少爭議。
我不認同以上一竹篙打一船人的觀點,但隨着社會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更要堅守專業操守,不要因工作壓力或金錢而有所動搖。要取得病人信任,就必須把病人的利益凌駕個人利益之上。
(Image source from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