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三十三)香港,您病得很重

 

大年初一的深夜,我一如以往都是無心睡眠,一面開着電腦工作,另一面看看電視有沒有播放一些懷舊節目。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眼前竟是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警民衝突場面。
 

沒有想過,在節日氣氛濃厚的大年初一晚上,會出現如此暴力和血淋淋的場面。整晚我坐在電視旁,看得入了神,一點也不能入睡。那些憤恨、驚惶的眼神,那些受傷、無助的呼叫,直到現在還是歷歷在目。我不禁問:「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變得如斯深仇大恨?為何要以暴力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一般人可能未必想像到暴力對他人身體可以造成的長遠傷害。身為醫生,我見證了不少創傷引致的後遺症。縱然手術或能修補結構上的創傷,但大多數患者都未必能完全回復正常功能,從此便要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頭部曾受撞擊的人仕,即使表面傷口癒合及掃描结果正常,他們往往患有長期的創傷後遺痛症,再不能過着以往正常的生活。這憤怒又或無心的一拳、一棍或一塊磚頭,往往可以對一個本來無仇無怨的人造成無法想像或不能彌補的傷害。
 

憤怒過後,究竟誰是真正的贏家?
 

也許這一切暴力場面並不代表個人或派别的仇恨,祗是日積月累的不同意見或負面情緒爆發出來的後果。但無論是甚麼原因,都不能成為包裝暴力的藉口,我深信包容比以暴易暴更能化解怨恨。
 

雖然當日參與的人祗是少數,有人覺得這不代表社會主流。但無可否認,敵對與憤怒已經在越來越多人的心裡播下種子,人與人之間的分歧、仇恨將會變得越來越深。也許我比較悲觀,但歷史卻告訴我們,當一個社會的矛盾演化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將無可避免地要嚐到惡果,也要為此付上沉重的代價。社會往往要花上數十年,甚至需要經歷一場大災難才能再次把所有人的心維繫在一起。
 

活在這越來越紛擾動盪的世代,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少了,單靠一兩個人是不可能阻止這個時代的巨輪。但與其長嗟短嘆或企圖遠赴他鄉另覓樂土,我反而覺得應該積極尋找出路。多年來的醫學教育讓我體會到,在追求個人理想的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從别人的雙眼去看這個世界。
 

身為院長,我每天都與年青的一代在一起,他們有理想、熱誠、衝勁。我也年青過,望着他們,也仿彿看見當年的自己。我相信透過生命影響生命,可以互相學習兩代彼此的特質,社會才會不斷地進步。
 

最近我看了劉進圖先生在《明報》2016年2月6日的一篇文章,很有感受,在此想借用他的幾句話與大家共勉:「不要讓仇恨進駐心靈。不為別的,只是為了讓你們繼續享有活在愛中的自由。」
 

但願我們都能夠保持頭腦清醒,以包容寛恕的心去「捱」過這動盪的年代。
 

(圖片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