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十三)一個人,再上征途

 

數天前我為爸爸辦了一個簡單而莊嚴的葬禮。當我站在火葬台旁,按動那電掣,爸爸的棺木便垂垂下降,彷彿他在人世間的一切隨即灰飛煙滅。那一剎那我不禁想起了龍應台的《目送》:「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很喜歡《目送》這本書。龍應台對親情、人生有透徹的體會,從尋找到失去,從執着到放手。淡淡的幾句話,卻帶着留乾了淚水的滄凉。

 

《活得精彩 爭取豐盛人生》

 

還記得爸爸病逝前兩個多月經常進出醫院,由於我總是忙於開會或身在外國,同僚便把爸爸在病房的情況透過短訊發給我。偏偏所有照片都祗有他的背影。如今再回看這些映像,彷彿至親所留下來的,都是一個又一個「不必追」、「不可留」的背影。

 

但倘若人世間一切悲歡離合最終祗是「缘盡今生」,我們又為何要追求真愛、善和美呢?若然精采的人生到頭來祗落得百病纏身,最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灰飛煙滅,變成虛空,那麼生命的意義又在乎甚麼?

 

有人說:「人生在世祗在乎曾經擁有。」但是凡人真的能夠如此灑脱?與其如此,那麼未曾擁有便不會有失去的遺撼。也有人相信轉世輪迴,祗是我想不通為何要重重覆覆地面對生離死别這些苦果?是的,終有一天塵世上的一切都會緣盡,但我始終堅持生命要活得精采,我也深信豐盛的人生是要我們努力去爭取的。

 

《每日半小時充實生命》

 

葬禮後的第三天,我再次踏上征途,遠赴多倫多大學洽談兩地醫學院的合作計劃。正因多倫多的華人人口龐大,當地醫學院對中文大學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及發展十分感興趣。這次會面除了訂下一些合作項目,我還意想不到地認識了一位當地的教授。他不是甚麼發明家或大國手,但他在網上所提倡的一套「每日廿三小時半」的生活方式卻風麾了全球不少讀者。

 

他的理論其實很簡單。他指出我們每天營營役役地工作,繁忙卻又重覆的生活方式已不知不覺地把我們的生命埋葬了。或許有些人覺得購物、上網、旅行或睡覺可以平衡緊張的生活,但這些活動往往祗是調劑品,不能夠令我們的生命變得豐富及充實。如果我們能夠每天祗是營役地過廿三小時半,留下半小時給自己去美化人生、充實生命,我們的人生或許會變得更豐富。

 

半小時真的可以有作為嗎? 如果每天祗有半小時是真正的屬於自己,相信我們會好好去運用這僅有的時光。唯有懂得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才明白如何尊重及愛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