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黃斑病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眼疾,當中濕性老年黃斑病變能導致永久失明。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醫學院最近進行的研究發現,一種稱為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的蛋白質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有密切關係。研究團隊觀察到這種蛋白質在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患者眼球內的水平相對一般人顯著較高,並跟它的病徵與病狀有所關聯。研究團隊相信此發現對治療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將帶來重大突破。為了進一步完善對黃斑病變的治療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今天正式開幕,預計每年可為4,000名以上病人提供服務。
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患者的血管生成素2水平較高
老年黃斑病變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九成患者為乾性,但濕性會對中央視力造成較大損害,嚴重個案可於數星期內完全失明。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是由於視網膜的黃斑區出現不正常新生血管出血所致。血管生成素是一種視網膜細胞群所發出的化學信號,血管外部的細胞群就是透過釋放不同的化學信號以促進新血管的生成,同時刺激修復受損的血管。醫學界早已發現血管生成素2會影響身體其他部分的血管增長,惟首次有專家發現,血管生成素2的水平,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的病徵(視力)及症狀(黃斑腫脹)有所關聯。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及中大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醫務總監柏倫醫生(Dr. Mårten Erik BRELÉN)表示:「我們相信此發現能帶領團隊就基因方面進行更深入研究,辨認出哪種血管生成素基因變異會增加因患濕性黃斑病變而致盲的風險。」
研究發現有助衍生新藥物療法
現估計全球患老年黃斑病變的人口超過1.9億,當中的十分之一會因而永久失去視力。由於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預計至2040年,患病人數將超過2.8億。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吳兆駿醫生指出:「在已發展國家,老年黃斑病變是導致永久失明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現今我們發現此病與血管生成素2的關聯,相信可幫助尋找新的藥物治療方向。」
專家們現正研究透過量度血管生成素2的水平來預測治療的長期效果。他們將進行臨床實驗,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的標準治療方案,結合抗血管生成素2(anti- Angiopoietin2)的新療法,希望兩者可以互相補足,提升治療效果。
中大開設新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
醫院管理局於2010年估計,全港每年有3,000宗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新求診個案,而現估計全港五十多萬人口患上老人黃斑病變,當中約一成屬濕性患者。惟約15%的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病人對現有治療方案的反應未如理想,視力持續缺失。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一直致力進行黃斑病變研究。承張培明先生和其夫人張包素菊女士的慷慨捐贈港幣一千萬元,香港中文大學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今日正式開幕,中心設有先進的眼科診治和科研設施,預計每年可為四千位以上病人提供有關黃斑病變的治療和服務。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暨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譚智勇教授說:「我們非常感謝張培明伉儷對敝學院的鼎力支持。隨著新中心的落成啟用,相信對未來治療黃斑病變疾病的工作,以及進行血管生成素和其他風險因素的研究都大有幫助。」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於開幕典禮中亦表示:「全球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尤其香港估計到2040年有三分一人口為65歲或以上,老年黃斑病變確是不容忽視的疾病。我相信包素菊黃斑病變治療及研究中心的成立對眼科、對長者們都是喜訊。」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