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是近年火熱但欠充足驗證的初創公司集資方法。曾經由天使投資者和風險資本家獨攬的投資市場,如今也向普羅大眾敞開大門。眾籌不無風險,出資者亦未必投資經驗豐富,不過,他們的判斷卻出乎意料般明智。
換句話說,眾籌集資模式中的出資者並非烏合之眾。金教授發現,投資專家往往比群眾早注資。如果這些專家對初創公司的潛在風險認識愈多,影響力也愈大,而獲注資的初創公司業績表現也較理想。
不單如此,群眾出資者更精於尋覓對路的投資專家。投資專家的影響力也不是無遠弗屆的,金教授印證了只有在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初創公司承受的風險相關,影響力才凸顯出來。投資專家可分為兩類:市場專家和產品專家。
大型的眾籌平台如Kickstarter則不會提供那麼細緻的數據。Kickstarter的眾籌項目五花八門,可能是玩音樂的大學生籌款出專輯,或是新晉導演集資開拍電影。項目多元,卻難以比較和評估成效。
他的另一發現,是產品專家的影響力體現在「概念程式」上,而市場專家則對「面世程式」的影響尤深。金教授是少數對眾籌展開嚴謹考究的學者,並憑此獲得中文大學2020年度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普通投資者往往注資那些獲產品專家垂青的「概念程式」。可是,當這些產品專家投資在「面世程式」,影響力便遜色多了。同一道理,市場專家的加持有助「面世程式」汲納資金,換上「概念程式」則不然。金教授追本溯源,查看跟隨投資專家決定的資金流,再對比程式的受歡迎程度。
研究結果為政策制訂者提供了指引。證券法清楚界定了「專業」和「天使」投資者,不妨也考慮為眾籌的投資者定義,方便「一般」的出資者留意專家的行事。資料披露的規定同樣地亦應引入眾籌平台,以保持高度透明。出資者知悉資料愈多,也能作出更好的投資決定。
出資者通過眾籌平台而取得公司的股權,即股權投資亦備受關注。金教授說,理應根據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經驗,限制他們注資初創公司的金額。他補充,募集股權融資的初創公司在資料披露方面應當承擔更高要求。
眾籌填補了信貸系統中的重要空隙,尤其是當經濟不景,銀行收緊銀根,初創公司難以籌措資金,來自非傳統渠道的資金正好幫上忙。
眾籌雖是新生的行業,然而看來運作暢順。當投資回報欠佳,投資者持續失望,群眾也隨之失去信心。不過,金教授的研究指出,有潛質的公司終會獲得青睞的。
「眾籌是相當理性的,」金教授說:「要是劣質項目籌集資金較優質多,那就是市場運作得不理想,而在我的研究中,未見此情況出現。」
中譯/florencechan@cuhkcontents
攝影/Eric Sin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