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0年8月24日

中大研究指出本港热夜增加带来的健康风险甚于日间酷热 倡改善城市规划减缓热夜影响

2020年8月24日
分享
列印

刘家麟博士(右)及任超博士(左)。

高楼林立和不通风环境,以及缺乏绿化空间,导致香港日间 (左)和晚间(右)的高温分布区域出现明显差异。

气候变化加上热岛效应的影响,令本港酷热天气的日子愈来愈多。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未来城市研究所与香港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本港夜热数目明显上升,尽管夜间实际气温较日间低,但持续热夜所带来健康风险或甚于日间酷热。该研究亦发现由于高密度城市下缺乏绿化及通风,部分地区出现热夜的机会较日间出现酷热日高,团队建议改善城市规划,以减低热夜对市民健康的影响。

热夜比酷热日造成更大健康风险  连续五日或以上热夜的风险

今年夏天异常炎热,7月的酷热天气警告维持达467小时(20天),是自2000年推出该警告信号以来最长生效时间记录。不单日间炎热,连晚间亦感受不到一丝凉意,香港天文台于6月及7月分别录得18天及21天热夜(即当天最低气温达摄氏28度或以上),其中7月的数字是有记录以来单月最高。

为了更深入了解热夜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中大未来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刘家麟博士史源博士,联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任超博士合作,分析本港的天气及健康数据。综合不同的酷热日(日间最高气温为摄氏33度或以上)和热夜的组合数据,发现连续热夜所造成的健康风险比酷热日更大──连续五日或以上出现热夜,为市民带来的健康风险最高;当连续热日同时出现连续热夜,例如常见的连续两日三夜酷热状况,健康风险亦较连续酷热日有所增加;女性及长者的健康更容易受酷热天气影响。

刘家麟博士认为研究结果反映社会应更多关注热夜对健康的影响。他表示:「多数人以为只需在日间预防中暑,忽略持续热夜为健康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正常而言,夜间较为凉快的环境会为身体提供恢复及休息的机会,但热夜增加,尤其连续数晚出现热夜,则使恢复及休息的效果减弱。我们留意到在密集城区的劏房住户,更容易受到热夜影响,因为他们居住环境挤逼得难以通风,更有劏房没有窗户,住户难以从日间吸收的热力中恢复。」

市区晚间更热  长远需改善城市规划设计

此外,中大未来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史源博士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六年来夏天日间和晚间的累积高温时数,以及其差异与地理分布。结果显示,港岛及九龙等地日间酷热的日数远较新界郊区少,却成为热夜的重灾区,当中包括油尖旺、荃湾、中上环等;元朗及天水围亦有较多热夜。

史博士表示:「土地用途和建筑形态是导致热日和热夜地理差异的因素。市区环境绿化程度较低、通风较差,而且庞大密集的建筑物在日间储存的热量在晚上继续散热,令市区于夜晚较郊区更热。」

至于长远纾缓措施,研究团队认为需从城市规划和建筑物设计著手,将健康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考量。例如,改善城市和室内的自然通风,以及提高绿化比率,均是纾缓高温的良方,从而营造更优质、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刘家麟博士(右)及任超博士(左)。

刘家麟博士(右)及任超博士(左)。

 

高楼林立和不通风环境,以及缺乏绿化空间,导致香港日间 (左)和晚间(右)的高温分布区域出现明显差异。

高楼林立和不通风环境,以及缺乏绿化空间,导致香港日间 (左)和晚间(右)的高温分布区域出现明显差异。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