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 Act together against COVID-19

公众资讯

  • 「在家運動」教學影片

    在疫情下,大家都為了避免感染而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了外出活動,令各種「在家」活動成為了新趨勢。中大腦神經科聯同中大運動醫學、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及香港體育學院,合作製作了一系列「在家運動」教學影片,由一眾精英運動員示範針對不同需求、不同運動強度的居家運動,鼓勵大眾在家恆常運動,保持身腦健康。

    按此觀看短片。

      


    《疫.能運動》

    中大運動醫學團隊聯同香港精英運動員及 Dr Dumo 製作了一系列防疫教育短片,包括清潔及預防篇、口罩篇和特別篇等等,務求令大家留在家中也能輕輕鬆鬆長知識。

    按此觀看短片。

      


    有肌健康操

    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 – 運動課堂將教授「有肌健康操」,由運動醫學團隊、物理治療師、體育學教授等精心設計,針對肌肉流失等問題,在同心抗疫時,助您有肌肉、更健康!

    按此觀看短片。

     

  • 抒壓錦囊 (三)

    與自己深度對話後,不妨踏出一步送上關懷。疫情讓大家的情緒變得繃緊,可與親友聯繫,彼此分擔煩惱。現今通訊科技發達,要與人連結並非難事;再加上一點創意與愛心,疫情期間也可以分享關心,傳播正能量!

    1. 表達謝意

    疫情之下人人「壓力山大」,一不留神或會說出傷人的話,尤其現在多了與家人共處的時間,難免會有摩擦。我們可以適時向家人、朋友及同事表達欣賞與感謝,例如主動幫家人打掃房間、向清潔姐姐送上防疫物資或涼水,甚至簡單的向同事說聲「謝謝」。

      

    2. 互相守望

    長期缺乏社交生活,容易產生孤單的感覺。大家可以善用不同社交媒體,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分享生活中的樂與苦,互相關心支持,共同渡過這段艱難的時期。

      

    3. 温暖行動

    儘管我們未能與親友見面,但仍可以透過不同方式傳遞關心與祝福,例如送上DIY小禮物或心意卡、親手撰寫一張「表達思念」的卡片(“Thinking of You” Card)送給朋友,或暗地裡為親友送上外賣甜品,這些都能表達心意。

      

    按此閱覽詳情。


    抒壓錦囊 (二) 

    我們每天營營役役,趕著處理大小事務,即使好不容易能夠獨處,心底也仍然惦記著工作或親友的需要,鮮有做自己的時間。所謂Me Time,就是把注意力單單放在自己身上,做自己喜歡的事。疫情期間,讓我們給自己多留一點空間,放下手機及其他纏擾內心的事,享受Me Time

    1. 聽音樂

    音樂不但能夠陶冶性情,更能讓我們暫時抽離情緒,騰出空間安放心靈。活在鬧市當中,不妨多聽一些平靜、柔和的音樂,有助平復心情。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如鳥鳴、風聲和流水聲等,亦有助釋放日常生活的壓力。

      

    2. 烹飪

    香港人生活忙碌,平常多吃外賣,很少接觸食物的原型。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吃飯,正好試試烹飪這門藝術,發揮創意,探索不同食材配搭、烹調方式,做出專屬自己的作品。美食使人快樂,製作美食也予人莫大的成功感。

      

    3. 運動

    適量運動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疫情期間,雖然我們未能外出,但留在家中仍可做一些簡單的居家運動,如拉筋、瑜伽和體能訓練等。做運動會釋放安多酚,能夠令我們身心舒暢。

      

    按此閱覽詳情。


    抒壓錦囊 (一)

    疫情之下,既然無法外出,不如走進内心深處,與自己作一個深度對談:

    1. 斷捨離

    環境能影響心情,不妨試試「斷捨離」,清理家中雜物,同時在舊物中找回昔日美好的回憶,驅走心中煩惱。

      

    2. 閱讀

    書中不但有黃金屋,更可讓我們深入了解自己!閱讀作者的文字,能助我們反思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增進自我認識。

      

    3. 靜觀

    靜觀讓我們集中注意力,以非批判性的方式,仔細留意身體的感受、腦海浮現的思緒,以及周遭環境的變化,從而與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連結。

      

    按此閱覽詳情。


    簡短靜觀呼吸練習

    近年被提倡的靜觀訓練在多年臨床實證中證實可助處理壓力、改善失眠、預防抑鬱復發,甚至可以改善一些與情緒有關的腦功能活動,讓我們在面對情緒起伏時能保持覺察力,不被負面的想法牽引。

    輔導心理學家吳芷嫣介紹靜觀的概念,並示範了一個簡短的靜觀呼吸練習。如果感到有壓力,或想擁有更好的精神健康,不妨跟着影片練習,一同調節身心。

    按此閱覽詳情及觀看以下短片。


    【靜觀減壓 ● 黃仰山教授】

    面對疫情,又擔心中招又擔心物資不足又唔出得街,令人焦慮又抑鬱,可以點算?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教授建議,除了做運動外,靜觀練習可以是另一個選擇。

    按此閱覽詳情及觀看以下短片。


    抗疫心理小貼士

    心理學系麥穎思教授一向關注精神健康,她與學生一同創立的社企「說書人StoryTaler」亦因應新冠肺炎,發布清新的插圖,配以簡單文字,教讀者一些紓緩焦慮或抑鬱情緒的小貼士。如果想評估自己情緒或精神狀況,則可使用「心導遊」一站式自助心理支援平台,亦是麥教授團隊的得意之作。

    說書人StoryTaler Facebook 專頁

     

    心導遊 自助心理評估及支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