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大生突破研發 3D打印心臟組織 自身幹細胞 培育減排斥 [Sing Tao Daily]
2017-10-04 F02 教育
2. 3D印「心肌」 盼醫傷心人 支架可承受心臟跳動 中大生研究奪專才賽科技獎雙亞軍
[Wen Wei Po] 2017-10-04 A12 香港新聞
3. 中大全球首創3D打印心臟組織 [Apple Daily] 2017-10-04 A08 港聞
(with video clip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1004/57288181 )
|
3D印「心肌」 盼醫傷心人 支架可承受心臟跳動 中大生研究奪專才賽科技獎雙亞軍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近年,3D打印及幹細胞技術可打印出軟骨和骨骼等組織,被視為醫學界的奇跡,但要打印出心臟等結構複雜的器官卻是一大難題。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學生OOI Hon Son決定向高難度挑戰,經過反覆研究,成功利用3D打印及幹細胞技術,更結合電子工程學的陣列結構,打印出一個可以承受心臟跳動的心臟肌肉支架,未來有望藉此複製出心肌組織取代受損部位,為病人帶來新希望,料10年後可應用。該研究最近奪得青年科技專才比賽亞軍與ASM科技獎亞軍。 3D打印技術是生物醫學工程界的重要研究領域,醫學界普遍認為未來可透過此技術為病人「度身訂做」器官。來自馬來西亞的中大生物醫學工程系5年級生OOI Hon Son在接受訪問時解釋,現有技術雖可製造出軟骨和骨骼等組織,但結構複雜、涉及血管的器官組織,例如心臟,仍面對不少挑戰。 研究有三難 耗時9個月 「與心臟相關的疾病是非常高危的,如果可以打印出一個心肌支架,令它有泵血的功能,將會是一大突破。」Hon Son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花逾9個月時間去進行相關研究。 他坦言,研究有三大困難,第一是心臟細胞需要持續收縮擴張,產生心臟跳動,但如何令其有泵血的功能並不容易;其次要預留管道空間,容許血液流經心臟組織;最後是要避免3D打印過程出現塌陷。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Hon
Son嘗試過不同的生物材料,同時調校比例,最後成功將生物材料的配方,採用3D打印技術製造出一個心臟支架,並利用幹細胞技術,注入幹細胞及營養液培植,使其生長成一個心肌組織。 由於現時技術未能同時打印心臟血管,Hon
Son遂利用電子工程學的陣列結構,模擬血管的運行,令血液可流經打印出來的心臟組織。 取自病人幹細胞 材料無排斥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湯啟宇補充指,人體的細胞要有居所,而Hon Son設計的心臟支架就如房子一樣可讓細胞居住,承受心臟的跳動,並維持細胞有足夠的營養去成長。由於心臟是不對稱的,利用3D打印技術可製造出不同厚度不同大小的肌肉,便其具備心臟的功能。 Hon Son亦指,因材料是取自病人身上的幹細胞,故打印出來的心臟肌肉組織將不會有任何排斥。他預計每平方吋的支架之生物材料費用約3,000港元,而最精細可達至0.2毫米。 他表示,能製造出心肌組織支架,可方便日後醫生利用掃描技術,檢測受損部位的形狀,並複製出與受損部位一模一樣的心臟組織,移植並取代受損部位。同時,他將會提升心肌支架的精細度,因愈精細,便可愈類近心臟組織。 有關研究最近奪得由香港5間大學組成的青年科技專才比賽亞軍,及ASM太平洋有限公司成立的科技獎亞軍。Hon Son坦言,雖然科研之路艱辛,成功也非必然,但他決心循科研發展,畢業後將留港發展,繼續進行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 |
|
中大全球首創3D打印心臟組織 (with video clip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1004/57288181) |
【本報訊】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一項研究取得突破,成功利用3D打印配合幹細胞技術,打印出可跳動心臟組織,打破以往只能打印骨骼、軟骨等硬組織的限制。3D打印出的心臟組織具有心臟肌肉功能,未來可用於修補及取代心臟受損部位。 3D打印技術近年常用於生物醫學工程界,能夠打印骨骼、軟骨等較堅硬的身體組織,用作修補或移植。但心臟組織屬於經常活動的器官,結構亦十分複雜,打印變得困難,若使用堅硬物料打印,則結構變得固定,無法具備心跳等應有的功能;但若使用柔軟的物料打印,則打印過程中容易出現塌陷,無法成形。 病人幹細胞作原料免排斥 今次中大的研究是由生物醫學工程系五年級學生、來自馬來西亞的Ooi Hon Son負責,該研究亦是他的畢業作品。他利用一種全新的生物物料配方,具有一定硬度,不會在打印過程中塌陷,又足夠讓組織活動。他以這種新物料打印出「心臟支架」,並留了空洞模擬血管,容許血液流通。最後將幹細胞注入「支架」,利用幹細胞技術,在營養液中逐漸培養出心臟肌肉組織,更能產生如同真實心臟組織的跳動。是次研究打印出的心臟組織的尺寸沒有上限,而最精確則可達0.2毫米,更尚有提升空間,日後有機會用於修補心臟極細微的創傷。 不過,Hon Son的研發之路亦非一帆風順,中間經歷過多次失敗,尤其是打印心臟組織的結構設計上,經過很多次重新設計及修改,才找到避免組織塌陷的方法,又想到利用電子工程學的陣列結構,模擬血管,令血液可流過打印出來的心臟組織。研究由構思到成功共耗時9個月,目前仍在繼續改進作品的細節,研究費用約5萬元,即每平方吋成本約3,000元,有關作品已參加兩項比賽,包括青年科技專才比賽及ASM科技獎,均奪得亞軍,但暫時未申請專利。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湯啟宇指出,今次研究屬全球首創,結合3D打印技術及幹細胞技術打印出心臟組織,與過往打印骨骼和軟骨的技術有明顯分別。今次技術由於原材料之一的幹細胞取自病人本身,因此不會出現排斥現象。湯又指研究成果若能通過動物實驗、人體實驗等臨床測試,最快有望10年後投入醫學應用,修補甚至取代心臟受損部位。 ■記者何家朗 |
|
中大生研3D造心臟救人 |
香港現時需要心臟移植的病人,一般須輪候16個月。有中大學生則研發以3D打印機技術,先打印出部分心臟組織,加入幹細胞後培養出可跳動的心臟組織,冀望日後可為等候屍心的病人移植,暫當受損心臟的「替代品」。 來自馬來西亞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Hon
Son,提出以工程學的方法解決生物問題,以9個月的時間研究「造心」技術。 9個月時間研「造心」 他日前接受訪問時解釋技術,指先將3D打印機注入生物材料,再印出心臟組織的結構,其間要一層疊一層地打印。 他說,過程中難免面對多次失敗,因材料和結構必須調節到「不會像水一樣塌陷」的強度,亦需有足夠靈活度令其容許跳動。 他解釋,打印出的組織就像是細胞的「居所」,形成後要再加入幹細胞,再以營養液培植,研究最終除了能令細胞繁殖和增加,亦能令其像心臟一樣跳動,從而達到心臟的性能。 Hon Son表示,當中困難之處是技術未能同時打印心臟血管,但又要在物料中讓血液流過,從而讓細胞自行生存。 須模仿真實血管 最終,他想出以電子工程學的陣列結構,模仿真實的血管,每層打印出的生物材料預留小洞,形成管道讓血流過。 他冀技術未來能為等候屍心的病人,提供短暫受損心臟的「代替品」;預料在3至5年內進行動物測試。 冀5年內測試 惟由於每人心房形狀盡皆不同,若最終成功在臨牀使用技術,必需先配合醫生以掃描技術,檢測病人心臟受損部分的形狀,再以病人的幹細胞複製出一模一樣的組織,移植並取代受損部位。 另外,Hon Son的研究在全港學界公開比賽「青年科技專才展覽及比賽2017」,以及本港5所大學ASM科技獎中奪得亞軍,可見獲得學術界的肯定。 |
|
3D打印心臟組織中大生奪獎 |
【明報專訊】來自馬來西亞的中大生物醫學工程5 年級生Hon Son,以當一名能改變世界的工程師為目標,其畢業作品選擇研究利用幹細胞做物料,以3D 打印技術製作心臟組織,最近奪得青年科技專才比賽亞軍及ASM 科技獎亞軍。 幹細胞做物料成品會跳動 利用3D 打印技術製造身體組織和器官,是生物醫學工程界大力發展的方向,現時在軟骨和骨骼打印上已取得技術突破,但要製造心臟等運作結構複雜的組織,仍面對相當大的挑戰和難度。 Hon Son 希望打印出可跳動的心臟組織,日後醫生便可複製出與受損部位一模一樣的心臟組織, 移植並取代受損部位,打印出來的器官亦不會有任何排斥。 Hon Son 對奪獎感高興,他說有關研究從前無人做過,希望能取得突破。他說,製作骨骼組織可用較硬的物料,要找合適的物料製作心臟細胞則不容易,相信其研究是3D 打印心臟的第一步,期望日後能夠幫到更多人。 現時由中大工程學院及醫學院攜手合作的生物醫學工程課程,將於2018/19 學年成為工程學院轄下獨立學系,招生約50 人。 |
|
中大生成功3D打印心臟組織 |
【香港商報訊】記者何加祺報道:利用3D打印技術製造身體造組織和器官,是生物醫學工程界大力發展的方向。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學生OOIHonSon的畢業作品選擇研究利用幹細胞3D打印心臟組織,目標是進一步提升現有技術,日後醫生便可利用掃描技術,檢測受損部位形狀,再用3D打印和幹細胞技術,複製出一樣的心臟組織,移植並取代受損部位。他指,目前技術可打印最精細度為0.2毫米,正研究再縮小精細度。 個人化幹細胞不會排斥 來自馬來西亞的中大生物醫學工程系5年級學生OOIHonSon選擇研究利用幹細胞3D打印心臟組織作畢業作品,並憑此奪得青年科技專才比賽亞軍及ASM科技獎亞軍。他表示,利用3D打印技術製造身體組織和器官,是生物醫學工程界大力發展的方向,現時在軟骨和骨骼打印已取得技術突破,要製造運作結構複雜的組織如心臟等,則仍面對相當大挑戰。 今次的研究是進一步提升現有的技術,利用了生物材料去打印出可儲存幹細胞的支架。他指,由於打印的材料是取自病人身上的幹細胞,因此打印出來的器官將會是完全個人化,不會有任何排斥。他說,希望打印出可跳動的心臟組織,日後醫生便可利用掃描技術,檢測受損部位的形狀,再用3D打印和幹細胞技術,複製出與受損部位一模一樣的心臟組織,移植並取代受損部位。 最快10 年後才可應用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湯啟宇表示,有了這項技術後,病人可依靠3D心臟組織維持一段時間,直至找到合適的心臟接受移植。至於何時可正式應用,他指,技術需要證明有效,並做3至5年的在動物身上的臨床研究、再做約5年的人體臨床研究才可推出,預計最快要10年後才可正式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