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課程
中大音樂系歷史悠久,自1965年起開辦學士學位課程,多年來為海內外中西樂界培育無數人才,歷屆畢業生均在業內擔當重要角色。課程以人文教育為綱,務求令學生掌握全面的音樂知識,並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讓學生發展各類實用的音樂技能 。本系宗旨如下:(1) 培育學生的音樂修養、創意、批判思考,讓學生掌握不同音樂文化的傳統及知識;(2) 提供融會專業技能和學術研究的課程;(3) 透過學習音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意識。
本系教職員來自世界各地,專長廣泛。學系資源豐富,利希慎音樂廳為本港最好的演奏廳之一,而其圖書館館藏與檔案庫亦為亞洲重要的學術資源。提供合奏訓練的樂團包括崇基管弦樂團、崇基管樂團、崇基合唱團,亦有其他專攻中國音樂、爵士樂、早期古典音樂及當代古典音樂的樂團。
尋找繆斯
你會帶哪幾樣東西到一個與世隔絕的海島?
如果你不能一天無音樂,你心愛的樂器出現在清單之內,一點不出奇。
在一個熱帶島上,星光之下,終日弦管不絕,聽來不錯是美妙。不過,誰也不會不同意,在設備先進的學府裏,有豐富的研究資源,還在好幾位區內最著名的學者指導之下,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學習和演奏音樂,可更有意思得多了。
2014年畢業的校友黎晞暘熱衷於音樂理論,他解釋為甚麼當年決定修讀中文大學的音樂課程:
「中文大學的音樂系歷史悠久,多年來培養了不少專業表演者和研究員。學系的老師尤其令我佩服,他們都是世界級學者,有傑出學術研究成就。他們各施其法把我帶進音樂的世界,給我前所未有的體驗。」
入讀中文大學音樂系前,晞暘感興趣的只是文藝復興時期至二十世紀初的西方音樂。四年的本科教育裏,他接觸到一個多元化的課程,涵蓋廣泛的時代、地域和理論架構,包括了古代到當代的音樂,還有中國、西方和世界音樂。除了教學外,學系的研究亦相當出色,範疇計有:
- 作曲
- 民族音樂學
- 歷史音樂學
- 音樂理論
「音樂系有自己的圖書館,藏有各種各類的影音資料,還有中國音樂和香港作曲家的特藏。我們希望學生善用這些資源,培養開放的胸襟,包容差異,而且對音樂能夠有全面的了解。」張惠玲教授說。
張教授和麥淑賢教授均專長音樂理論,是晞暘的畢業班獨立研究導師。晞暘覺得進行研究計劃的經驗在大學課程裏最珍貴亦最難忘。
「張教授和麥教授給予我很大的自由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她們見解不凡,評論嚴謹,我受用無窮。那是我第一次獨自進行一個全面的研究,那次經驗也激發我進研究院深造。」
中文大學音樂系畢業生很多都進研究院深造與音樂有關的科目,晞暘是其中一位。他們不少人獲美國、英國和歐洲的著名學府錄取。
除了把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研習外,學生亦有機會跟香港的頂級音樂家上表演課,以提升技巧。
學系和崇基學院的各種活動也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例如樂團訓練、音樂會籌劃和其他社區計劃。此外,駐校樂團計劃也是很好的機會,學生的作品每年得以由不同的專業團體綵排和演奏。
「這些聯課學習機會讓學生吸取實際經驗,從而加深對演奏、作曲及編曲、與表演者綵排,以及與觀眾溝通的了解。」
學系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音樂系訂立正式交換合作計劃,為學生提供往海外學習的機會。學生可選擇參加學系的樂團或海外交流團,如崇基管樂團和中樂團。
學系亦與行內專業人士加強聯繫,定期邀請在業內居要位的校友演講及舉辦交流會,使學生可以更了解怎樣在實際環境裏以自己的才能貢獻社會。
課程的小班形式有利師生建立緊密關係。而且每個學生都獲分配一位輔導老師,在學業和就業上可以向他們諮詢。
為了將來在事業發展上更具優勢,很多音樂系學生都副修外語、心理學或者人類學,都有利於到海外深造、從事音樂治療工作,以及繼續進修民族音樂學。
「中文大學的音樂本科課程分四個範圍,計為表演、作曲、研究和教學,為本地音樂界、音樂研究和教育,以及其他需要全面音樂知識的行業培育了不少人才。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畢業生在國際上亦頗有貢獻,不少人現時都是有成就的表演家、作曲家、製作人、藝術行政人員、音樂治療師和教育家。」張教授說。
學系今年如常錄取三十名新生,都是中英文俱佳,而且嫻熟至少一種樂器。據張教授說,課程招收的學生,都「熱衷於探索各種音樂科目和不同音樂類型與傳統」。
如果你想成為音樂系的一員,校友晞暘有幾句鼓勵的說話:
「別怕追尋自己的夢想。你熱愛音樂的話,在中文大學音樂系四年,絕對是你一生最寶貴和最難忘的學習經驗。」
刊登時間:2017年 夏
最後更新:2020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