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內容

本科課程

 

中文大學歷史系致力於世界級水平的史學研究和教育,並重視多元化的學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經世致用的史識以及跨文化的國際視野。以歷史研究方法,「貫古通今,融東會西」,是本系課程的重要理念。我們同時強調國別史的實證訓練以及專題史的探究,並致力開拓深具香港特色的「比較史學」和「公眾史學」兩大教研領域。

為達至以上的教學理念,我們開設的科目涵蓋中國史、世界史,比較史及公眾史,例如漢代生活史、近代中國的普通人、東亞國家之跨太平洋聯繫、戰爭與社會 (1000-1900) 、 性別與歷史、飲食文化史:本地與全球、香港古物與古蹟等。

史鑑磨新

如果你以為歷史科即是死記硬背重要人名和日子,中文大學歷史系四年級學生李敏瑄有話要說:

「研究過去不僅讓自己更明白現在,更可以鍛鍊批判思考,令我敢於設想、謹慎求證,這樣研讀歷史,既實用亦引人入勝。在扭曲荒謬的『後真相』時代,了解歷史是接近真相的過程;研究歷史是發掘真相的訓練;辯論歷史是辨明真相的洪爐;毋忘歷史是捍衛真相的基石。修讀歷史讓我不會懼怕探討『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亦啟蒙我不要迴避某些數字——真誠對待歷史,以古鑑今,避免重蹈覆轍。」

一旦找到值得鑽研的題目,學生會着手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種歷史資料,擬好論據,再寫成論文和簡報陳述研究結果。

敏瑄覺得在中大唸歷史,能鍛鍊他思考和寫作學術文章等能力,而這些技巧對同學的個人、學術,以至日後事業發展當有所裨益。

對敏瑄來說,中大歷史系的教學與研究範疇廣泛,讓學生受益:

「系內的老師來自不同歷史專業,他們提供不同科目,讓同學可以各適其適,按照自己的步伐和喜好,自由涉獵古今中外多元的歷史範疇,培養對不同專題的興趣。」

中文大學歷史系的本科生課程在香港聲譽卓著。學系歷史可追溯到1940年代末新亞書院開辦的歷史科。新亞創辦人錢穆教授是名滿天下的歷史學家,當年親自領導新亞的中國歷史和文學系。

歷史系主任黎明釗教授說:「我們招收的是積極自動、喜歡嚴謹思考及分析,而且對人文學科有廣泛興趣的學生。老師給新生的支援十分充足。我們有一套學生輔導計劃,還舉辦各種學習團,鞏固系內師生的關係。」

學系現時每年錄取大約五十位新生。「小班教學可確保學生在求學期間得到充分個人指導,對修讀歷史來說,這特別重要。我們也鼓勵學生在課業或研究遇到問題時多向老師請教。」

歷史系本科生可申請獎學金,如王德昭紀念學業獎、劉小春校友獎學金、曾瑞龍教授紀念歷史獎學金、冼為堅中大金禧文史哲獎學金和紀念蘇慶彬教授歷史系入學獎學金等。

學系亦贊助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所作的研究考察,這類活動為學生提供寶貴機會,取得課堂以外的知識。

每年夏天,學系舉辦暑期實習計劃,提供五十多個在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實習機會。學生也可參加京都大學─中文大學歷史系學生文化交流研討會,這項活動由學系籌辦,每年在中文大學舉行。

以敏瑄為例,他獲安排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實習,在增加經驗的同時亦開拓視野,更讓他對事業生涯有更清晰的規劃。

歷史系畢業生的事業發展多元化而前景樂觀。除了從事教育工作外,很多畢業生現時在博物館、媒體和出版業、政府、商界和非政府組織工作。

敏瑄有以下的說話與有興趣研習歷史的同學分享:

「無論你是對發掘歷史真相有強烈的使命感,還是純粹追求研讀歷史的樂趣,中大歷史系會是一個裝備你、讓你成長的『木人巷』。」

刊登時間:2017年 夏
最後更新:2020年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