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後香港當代藝術及示威創意
研究員
廖雅瑩
時間
2015-現正進行
作品說明
此論文將會檢視一些關於2000年及其後,有關於香港社會及政治環境的藝術作品。主要著眼於相關藝術品如何拿捏香港身份認同的複雜性及其爭論,以及所使用的藝術策略如何牽涉本地觀眾。
香港藝術家一直以來都對於茌藝術創作中置入日常生活的經驗或四處存在的物件以及來自大眾文化的視覺元素感興趣。相似的趨勢也能在近年的一些社會運動中的示威道具製作上尋到跡象。這份論文會將探索本地藝術家的藝術策略及雨傘運動相關的物品和表演。這些於示威和社會運動中出現的創作活動和表現中往往回應著藝術創作中常見的對本地俚語的使用, 群眾參與的本質, 大眾文化符號及日常經驗等。而通過這些元素的嬉戲性的使用,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國中央政府的意識形態權威性則被質疑。這份論文的目的是去討論和探索這兩類型的創作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探索這些創作活動中對於日常生活的經驗,語言和文化的使用,並不單純包含著社會政治的意義, 而是更促進香港身份認同的多元性和多變性,同時增進討論香港藝術本身的重要性和它在本土藝術歷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