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2015
三中商冷待黃傘書 小書店突圍而出
中資背景的三中商(三聯、中華及商務)於全港共有四十七間分店,早前被指冷待與雨傘運動和民族論有關的書籍。在香港出版書籍,一本書能賣幾千便已不錯,這些政治書打破慣例,銷量驚人,然而即使書籍受歡迎,三中商入貨量卻不合比例地少,有出版界人士直言有打壓之嫌。 …繼續閱讀
東江水五十年 英檔案解構香港水源
國解密文件顯示,在一九七八年之前,香港有機會建立一個完備、甚至能自給自足的供水體系,但一九七九年港督麥理浩訪京,領導人鄧小平提出要收回香港後,香港全面停止發展自主供水,來自東江的供水量由兩三成漸漸增至今日的八成,有學者認為,香港的供水系統和政治有密切關係。 …繼續閱讀
年輕人在禪修中回到自己
禪修講求參與者在靜態中調身、調息及調心 。禪修者在過程中「回到自己」,從倉促的生活,回到悠然的世界。這種莫名的安靜,對每天營役的年輕人來說,原來充滿著巨大的吸引力。 …繼續閱讀
運動新媒體湧現 激活本地體壇
揭開報章的體育版,外國體育消息及博彩資訊總佔大篇幅,本地體育新聞的版面則相對次要。二零一零年,無線電視新聞部亦取消了《六點半新聞報道》中的體育環節。主流傳媒不重視,有關香港體壇動向的報道愈來愈少,一班熱愛本地體育的運動迷決意另闢新徑,以網上的形式專門報道本地體育消息,讓讀者有更多途徑接觸本地體壇新聞。
…繼續閱讀
兩周年回顧 血汗碼頭的轉變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葵涌貨櫃碼頭爆發工潮,數百名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的外判工人罷工,揭露香港貨櫃碼頭業表面風光,工人的工作環境卻非常惡劣工時長、工資低、工作環境不人道的苦況。工人抗爭四十日,引來社會極大迥響,兩年後,有工人認為雖然待遇得到改善,但憶述兩年前那次工潮,眼淚仍難禁奪眶而出,亦有工人希望爭取集體談判權,奪回打工仔的尊嚴。 …繼續閱讀
筆錄一生 長者故事上書架
一本傳記載着一生的故事,匯合了高低起伏、悲喜交集的瞬間。在常人眼裡,彷彿只有大人物才能出傳記,登上書架,讓後人細閱。但擁有精彩人生的,又豈只是大人物?
有人說,老人家就是一本活活的書,一生經歷太多,應該好好記下。有人為年老的母親自資出書,除了作為紀念,也解開了親人之間的心結;也有社福機構讓年輕義工記錄老人的「威水史」,讓尋常百姓留下動人心弦的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