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踏入深圳市布吉公園,過百名銀髮族散落在公園不同角落,其中近半推著嬰兒車或手抱小孩,腳步蹣跚。來自河北的陳申超年屆六旬,身穿黑色背心、個子高大,一手抱著年僅一歲的小孫女,一手用前臂抹去額頭的汗,旁邊放著一架紅色的嬰兒車。這些離鄉背井、到城市照顧孩子的長者,媒體稱之為「老漂族」。
根據中國國家衛計委發表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中國流動老人接近1,800萬,逾四成人是為了照顧晚輩而流動。然而,長者在晚年遷居城市後,往往要面對各種生活轉變帶來的困難,包括與子女共住的矛盾、社會融入、醫療問題等。
記者│呂美珊 劉家汝 編輯│蘇墁鈺 攝影│呂美珊 蘇墁鈺 莊曉彤
隻身「漂」來照顧孫女 感覺受累
60歲的陳申超原籍河北,半年前隻身南下深圳,來照顧一歲多的孫女。他說由於聘請保姆的費用高昂,加上保姆拐帶兒童事件屢見不鮮,兒子便請他來幫忙,自己不好意思拒絕。他現時與兒子一家同住,每天照顧孫女的起居飲食,幫忙買菜煮飯,花的都是自己帶來的錢,他皺著眉頭道:「在這邊又受累又要花錢,挺痛苦的。」
人生路不熟,又要照顧幼小的孫女,陳申超的活動範圍基本上只局限於附近的小區。平日他會早、午帶孫女到公園,有時會在附近街道閒逛,兒子放假他就不用照顧孫女,會獨自走到海邊坐上一天。他慨歎自己在深圳的社交圈子狹窄:
「兒子孫子,沒別的事了。」
他的老伴因工作關係,無法與他一同到城裡帶孫。他一個人「漂」到異地,左鄰右里都總是關著門,回想在老家,吃飯時會端著碗與鄰居交換餸菜,此情此境已不復再。陳申超與媳婦相處亦不大融洽,他是北方人,與生於南方的媳婦有文化差異,對於照顧小孩的想法也是南轅北轍,但他只好噤聲:「有些話老實說了,她覺得不好聽,我就不敢再說了。」
問到孫女長大後,他會否考慮在深圳養老,他說:「那不是考慮,人家不需要你,你再待在這裡就沒意思。」他搖搖頭續說,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已經改變,孩子也不一定要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到時候還不如回鄉。陳伯伯表示,家人、朋友都在老鄉,每個月可領取退休工資,生活不成問題。他笑說,只要再「奮鬥」兩年,孫女開始讀書後就會考慮回鄉住養老院頤養天年:「在養老院待著更痛快,要求甚麼都無所謂。」他甚至已經預繳了養老院的錢,只待住進去了。
社區難融入 獨坐家中暗自落淚
除了公園,小型屋苑內的休憩處亦成了「老漂族」的聚腳點。週末的下午,逾十位婆婆在深圳市福田區一屋苑內玩撲克牌、聊聊天,當中大部分都是「老漂族」。年近六旬的陳女士來自湛江,兩年前與丈夫一同移居深圳,平日照顧外孫,也為工作忙碌的女兒分擔家務。
陳女士在家鄉務農維生,剛到深圳時很多事都未能習慣。她在湛江主要說粵語和家鄉話,不諳普通話的她與深圳人言語不通,又未覓同鄉,初時沒有朋友。置身異地,還未認得路的她都不敢獨自外出,加上自己不懂得坐地鐵,頭幾個月的生活都離不開所住的小區。她形容孤單的感覺就如「在心裏流淚」,又坦言女兒要上班、孫女要上學,鄉愁難耐,只好偷偷抹淚。即使現在慢慢適應深圳的生活,有三五知己,但她還是想回鄉。思鄉的她一年回鄉幾次,也時常致電在鄉好友:
「甚麼時候都是家鄉最好,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是。」
雖然陳女士的身體沒大毛病,但她表示深圳的醫療費用難以負擔,在家鄉看病只需約一百元,但在深圳看病動輒也要幾百到逾千元。老人家身體有毛病在所難免,但為免龐大的醫療開支為子女帶來負擔,她只好去藥房買成藥,久病不癒才考慮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