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文藝

政治融入藝術

除了直接行動,不少藝術家回歸根本,把政治議題帶回自己的創作裡。劇場組織<她說 Her Story>於十月初製作《N個被XX的革命現場》,希望透過戲劇啟發觀眾。「我們希望觀眾思考其他生活的可能性,思考其他社會的可能性。」製作監製羅穎妍表示,用劇場的方式更能打動人心。「劇場是相對安全的空間。一班不同背景的人,走入一個黑房,較容易使大家開放,接受台上表演者所說的東西。」回看上一個探討女性議題的製作《月事.說》,便知道這群年輕人傾向以劇場訴說自己對議題的看法。

雖然是次製作觸及政治議題,但羅穎妍認為,藝術不必要「為議題服務」,純粹追求藝術成就,同樣有其價值。「他們有他們的崗位,我們有我們的崗位,在不同領域下繼續移風易俗。藝術開放一個人的感觀,不論是純藝術或是討論議題的藝術,都是為這個社會進步而努力。」對於她而言,藝術是一種長遠、教化的力量,當社會出現少少改變,「未必完完全全是它(藝術)的功勞,但一定出了其中一分力。」

無力的憂慮

藝術和政治融合像近年的事,但早於八十年代,藝術家楊秀卓已經開始以藝術作品表達對政治的關注。一九七九年,內地推動民主人士魏京生以反革命罪被判刑,楊秀卓發表畫作〈民主,在中國?〉反對政治檢控,自此他的作品離不開對政治的關心。今年以反國民教育為主題,發表作品「給高官的九堂課」。楊秀卓透過藝術控訴社會裡種種的不公義數十年來從不間斷。

要在作品中接觸敏感的議題,難道從沒擔心過?「我有擔心,但未識驚!」幸而香港仍然高掛保衛言論自由的旗號,藝術家有發聲控訴社會的一片天。「我相信今日香港還未去到這樣差,但我是否無知、以為不須為今天說過的話付代價?我又未至於此。」然而,望著站著前線的維權人士被政治打壓,楊秀卓無法不慨嘆自己做得太少,「看著劉曉波、譚作人等一個個坐牢,什麼都做不到,我們在這裡(香港) 就驚定先,怎對得起這班人?」面對政治現實,站在後方的藝術家擔心又無力。

面對這種無力感,楊秀卓十六年前毅然轉行當藝術教師。從前透過藝術品控訴社會,今日則透過藝術培養學生去關心社會,再由學生影響社會。他不認為這對藝術的絕望,謙稱是自己的能力未夠,不能做出具感染力的作品去改變社會。不過,他深信只要「有多幾十個藝術家在各自的崗位上進行文化薰陶,就會有深遠和長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