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梁雅宜 記者│關慧怡 文雪瑩 攝影│關慧怡
禪修講求參與者在靜態中調身、調息及調心 。禪修者在過程中「回到自己」,從倉促的生活,回到悠然的世界。這種莫名的安靜,對每天營役的年輕人來說,原來充滿著巨大的吸引力。
一次與大自然的禪修 迎來意想不到的寧靜
在大嶼山天壇大佛下,沿著「南天佛國」牌坊旁的小徑走,蓮池寺映入眼簾,就是法師們口中的梅村。眼前是一大片青綠色的草地,旁邊座落著精緻的寺院。早於週末清晨九時半,二十多名禪修參加者於草地聚首,過半是介乎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在身穿棕色僧服的法師帶領下走入寺堂,參加梅村獨有的「週日正念日」,開始禪修的一天 。
「正念日」以約一小時的「行禪」開始。參加者隨法師從寺院出發,踏上鳳凰徑。法師在開始行禪前強調,要摒除雜念,享受並專注於當下,沿途各人都不說話,一步步全神貫注地走路。走到景觀開揚處,法師停下腳步,眾人舉目賞山,驟覺起步時的寺院早被拋離在對面山頭。在寧靜中,參與者卸下束縛,不感時針在轉,一小時後又回到寺院前的空地。
不只走路帶禪,原來吃飯也能達至禪修的境界。一眾參加者拿了寺院提供的素菜後,靜坐在飯堂等待法師的指示。在吃飯前,法師籲參加者捧起飯碗,細心觀察手中的飯菜,思考何人為自己準備這些食物;仔細觀察後,便慢慢地開始吃,場景在香港甚為罕見──都市的餐廳內,食客狼吞虎嚥,高談闊論;此刻一群人跪坐地上,慢條斯理地把食物放進口中,慢慢仔細咀嚼才吞下。透過學習專注,禪修引領年輕參加者,進入行住坐臥皆靜的心境。
「回到自己」的禪修 尋找真正的快樂
為了摒除大眾對禪修的老舊印象,梅村有一個專為年輕人而設的香港「覺醒」小組(Wake up group),凝聚一班喜歡在梅村定期修習的伙伴,學習帶領禪修及向其他年輕人在網絡上推廣禪修。世界各地如紐約、法國及英國亦早設有這些專為年輕人而設的「覺醒」小組,香港的小組則始於二零一一年,核心成員有十六位,「八十後」的陳曉琳就是其中一分子。
任職公務員的她,兩年前在朋友介紹下,開始到梅村修習並愛上禪修。她中小學時期均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不諳佛教,認為禪修只是迷信、求神拜佛的玩意。但在梅村修習的兩年,她的想法改變了:「法師們很包容,不同宗教的人都會來參加,他們感到同樣自在舒服,法師經常強調這是自己的修為,而不是去拜佛。」
除了坐禪,修習中不時會加入深度放鬆、茶禪及分享的環節,過程輕鬆,令陳曉琳嚮往修習的生活:「這裡的人十分開心、自在,尤其是法師,我覺得他們的眼睛會笑,外面很少會遇到這樣的人。」除了親訪梅村,現時曉琳每個月會參加兩次梅村覺醒小組在市區內所辦的修習。她十分珍惜一起修習的朋友:「很難得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大家都對梅村修習有興趣,有時會談生活上的事,分享修習上的困難或得著,互相學到很多東西。 」
要尋找快樂,寺院內的人和氛圍固然重要,但當自己能在禪修時有不一樣的體會修習,得到的快樂自然是另一層次。同樣是八十後的方詠怡是梅村的學員之一,現職學校行政人員。她出身佛教家庭,兒時一直覺得到寺院唸經無聊透頂,直至在二零一零年參加了梅村法師所舉辦的教學團後,才發現禪修原來是一項新鮮的玩意。從前,她以逛街、購物來尋找快樂,吃飯時都是拿著手機邊吃邊玩,連自己在吃甚麼都不知道。透過修習,她有感禪修豐富了自己的生命,終於能夠「回到自己」,也發現愈尋找物質,愈會覺得不滿足:「只是透過簡單的修習,讓我得到平靜及快樂,那是用錢買不到的。」梅村的禪修由來自越南、駐蓮池寺的法證法師帶領。法師認為梅村的禪修方式較新穎,在打坐以外,還會透過其他方法如唱歌及分享讓參加者放鬆,所以在梅村不難看到年輕人到訪,有些年齡更甚至少於十五歲。相比起特意前來學習佛法的長輩,他認為年輕人更多是希望在忙碌生活以外,尋求一個讓心靈放鬆、安靜的地方,也印證了禪修不一定要和佛教掛鈎,反而是著重身、心靈的放鬆。
尚有精彩內容 請轉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