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條例》收緊查冊

編輯│葉欣欣  記者 攝影│張嘉瑤  美術│劉敏儀

記協早前聯同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及大專新聞教育工作者聯席在新聞界發起了簽名運動,共有1768名新聞工作者及新聞系師生響應。人數亦打破歷次簽名運動紀錄。

公司查冊作起步點  助記者深入調查

查冊是傳媒常用的偵查手法,常用的包括土地註冊處、車輛登記以及近期引起爭議的公司查冊。透過公司查冊,記者可以得到相關公司董事和秘書的個人資料,如身分證號碼和住址等。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表示,公司查冊可以幫助記者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和人脈關係,然後作進一步的調查和核實工作。

《蘋果日報》港聞版記者張先生接受本刊記者訪問時表示,在調查報道中,記者往往以目標人物的姓名或身分證號碼,在公司查冊中尋找他持有的公司。得到公司資料後,再調查該公司持有物業以及相關人士的資料,逐步釐清財產和人物關係。

在公司查冊中,對記者最有用的是董事的個人資料。在香港某報章偵查組任職記者的阿茵(化名)表示,公司查冊在高官僭建風波中起了關鍵作用。她解釋,不少高官都會開設公司或任職公司董事,就算是慈善團體也會以擔保公司名義於公司註冊處註冊,若高官在慈善團體出任董事,他們需向公司註冊處申報住址。

記者正是憑著這些登記的資料找到他們的住址:「我們從查冊中歸納了一批高官住址,然後逐一視察,再比對屋宇署圖則,揭發屋宇署署長區載佳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的僭建問題。」

收緊查冊 傳媒被綁手綁腳

二零一二年通過的新《公司條例》的附例建議,日後公司查冊將只顯示董事身分證號碼的首四個數字,並將董事住址改為通訊地址。傳媒界對此紛紛反對。《蘋果日報》記者張先生認為,身分證號碼是核實身分的重要資料,單靠姓名和只有四個數字的號碼根本無法確認對方身分:「若名字如陳家強般普遍,即使有頭四個身分證號碼,亦不能確定他就是我們要找的陳家強局長,加上愈來愈多內地商人來港,內地身分證號碼是十三位數字,只得頭四個數字,我們如何確認他的身分?」

麥燕庭補充指,新聞工作者的準則是「if in doubt, leave it out」(存疑則不用),講求的是準確性,她無法接受這種並非百分百肯定的核實方法。她又說,將董事住址改為通訊地址同樣令記者的調查工作被「綁手綁腳」。她引述二零一一年的區議會種票一案,當時的記者因查到有人在選舉事務處遞交的住址和在公司註冊處申報的住址不一樣,才揭發種票事件,記者日後將難以用同樣方法揭露商業和利用地址犯案等黑幕。

除了影響偵查報道外,阿茵表示收緊公司查冊以後,記者無法找到確實的董事住址登門造訪,給予對方回應的機會。《主場新聞》記者林紹桐指,若收緊查冊,記者的工作便趨向繁複,效果亦欠佳:「我們少做現場新聞,很依賴這種查冊方式找新聞以彌補沒現場新聞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