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史科改革 詳近略遠惹分歧

編輯│崔詠芝 記者│蔡可人 李智聰 攝影│蔡可人 李智聰 插圖│張曉莊

chist二零一二年國教風波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三年後,中史課程改革諮詢再次挑動教育界的神經。課程發展議會於今年二月提議增加初中中史科的近代史篇幅,實行「詳近略遠」讓學生了解國情,並於今年九月正式推行新課程。有人懷疑這是國民教育科「翻生」的改革,惹來爭議;中史科關注團體也有保留。團體同時提倡將初中中史列為獨立必修科,各界對中史教育的前景眾說紛紜。

詳近略遠還是貴古重今?

教育局指中史科課程改革為配合近年教育發展趨勢,及檢討實施了十多年的初中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課程,而討論焦點集中在「詳近略遠」模式,即增加近代史以取代古代史內容。除少數推行校本課程的學校外,目前大部分開設初中中史科的學校,會在中一至中二教授古代史,即周代到明朝,而中三則講授清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發展。

課程發展議會成立的專責更新(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委員會的最新報告建議,將中史課程中近代史的比例由三分一提升至佔一半,從而加強學生的近現代史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銜接高中中史科。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下稱「教聯會」)主席鄧飛認同「詳近略遠」,認為中國近代史是由傳統社會瓦解而走上現代化道路,較古代史以君主為核心反反覆覆的朝代更為重要,所以學生對中國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古代。惟鄧飛認為,教育局推行中史改革過於倉卒,至今只羅列改革方向,沒有提供課程指引給教師。

但教育界也有反對改革的聲音,教育評議會(下稱「教評會」)副主席、任教中史科多年的何漢權指,中史課程應保持「貴古重今」,無須改革。他續指,即使古代史也能與現今貫通,不是只有近代史才可提升學生興趣,例如教師可透過鄭和下西洋說明航海和地理知識。何漢權強調「無證不信、孤證不立」的原則,擔心部分仍存在爭議的近代歷史事件沒有足夠真確和完善的文件,令教師有機會因缺乏史料和教材令教學不全面。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當下的中史教學已是詳近略遠,倉促改革令老師無所適從。(李智聰攝)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當下的中史教學已是詳近略遠,倉促改革令老師無所適從。(李智聰攝)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同樣反對改革,他認為當下的中史教學已是「詳近略遠」,因幾千年的古代史已濃縮成兩年課程,只有百多年的近代史則佔一年教學時間。他憂慮若教師簡略教授古代史會破壞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的特點。葉提到「魔鬼在細節之中,趣味也在細節中」,若學生亦只能「水過鴨背」般草草學習古代大事,不但令曲折的情節失去趣味,學生亦未能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及汲取教訓,莫說是分析歷史的發展。

尚有精彩內容 請轉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