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學生贊成有聯校組織
若大專都退出學聯,以後還有一個組織可以連繫各院校嗎?退聯事件的另一著眼點是成立聯校組織的必要性。本刊調查結果顯示,約六成二的大學生認為大專學界需要或十分需要一個聯合組織,推動聯校參與政治和社運事宜。嶺大退聯關注組的周韋樂對此沒意見,不過認為該組織的制度必須有彈性,各院校可就某些議題一起商討。
本土學社的劉穎匡指聯會的成立有其好處,但前提必須透明公開及符合民主精神。港大退聯關注組的吳偉嘉則認為在爭取學生權益及高等教育等議題上,院校的分歧較少,故認為聯校平台可專注在該層面溝通合作;不過在政治議題上,他認為近年社會意見漸趨多元,可因個別議題選擇是否一起商討:「就個別政治議題組成聯席,大家可能因理念相同才組成,分歧也會較少。」
現屆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卻對此看法有保留,他認為透過一個機制或恆常開會的平台,令不同院校學生會經常有機會碰頭,交換理念,促進合作;比起以議題為基礎的組織更加有價值。他認為就個別議題才成立的聯席會議,令各院校未能長期跟進,未能確保彼此有緊密的合作。
學聯承認溝通不足
港大退出學聯塵埃落定,嶺大於三月中的退聯公投則不獲通過,中大、理大、浸大、城大亦蓄勢待發舉行公投,現屆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承認學聯的確有不足之處,而他亦相信退聯潮是源於學生對雨傘運動一些決策的不滿。提到最令學生對學聯印象變差的行動:十一月三十日學聯發動包圍政總、期間有示威者重奪龍和道,他表示當時因面對旺角清場和政府不回應訴求,同時要顧及將行動升級的聲音,所以才有這個決定,希望以此向政府施壓。他承認這是錯誤的策略,當時學聯決定得太倉卒,加上與外界溝通不足,令人未明白決策背後的原因,才令學聯在此事上備受批評。另外,他亦承認學聯在退聯事件上的回應緩慢且不足,沒有就與事實不符的指控向同學主動澄清。他認為這是學聯和眾多院校學生會需共同承擔的責任。
在中大發起退聯的劉穎匡亦覺得學聯欠缺改革及與同學溝通的誠意:「我們原本不是就想退聯這麼決絕,一開始我們希望給學聯機會改革。上個月我們給了學聯最後通牒,但奈何到現在學聯都沒有任何實際的改革方案,連一個改革時間表都沒有,所以是迫於無奈才行到退聯這步,希望給他們最後的壓力。」
學聯望修補關係
對於學聯未來的方向,岑敖暉期望今後能改善學聯或學生會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令同學可清楚了解學聯的架構。他又指學聯的體制是絕對可以檢討的,如常委會法定成員的組成,秘書處是否在常委會中有票。他亦盼可透過改革,修補和港大學生會的關係,甚至在一些議題上合作。
港大退聯關注組的吳偉嘉現時是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的基本會員,他指這會頗具代表性,很多時學生會都會透過這平台出聲明或作決定。這會最近亦開始討論港大退聯後的路向及外務定位。吳偉嘉稱港大未來將抱觀望態度:「這很視乎退聯一兩年後港大學生會的變化。我想投反對票的同學都會關心港大學生會的路向。他們現在的立場就是看看退聯後有甚麼不同,如變差了便可能想重新加入學聯。」
他亦指退聯後港大學生會會擴大外務工作,亦不排除在未來政改議題上再和學聯合作:「大家不要抱著敵我矛盾的心態,或覺得傷害自己既有利益的心態,其實只要學界八萬多學生仍在,其力量還在。就算沒有聯校溝通平台,如果大家覺得有溝通必要,必會重聚。」
蔡子強認為學界需有統一的力量,正如世界需要有聯合國一樣:「學聯本身集結八大院校力量,團結起來便能做很多事。如果分散後,我相信(院校學生會)被逐個擊破的機會更加大。」
他又指聯會能讓不同院校相互了解,統一的想法較易出現。如果沒有學聯,各院校連「坐在一起」的機會都沒有;院校不定期見面,彼此也會感到陌生:「有事才坐在一起」可能已太遲。蔡子強又認為學聯應吸取是次港大退聯的教訓,今後要在社運前線和與同學溝通兩方面的工作找平衡點,並提高運作和財政方面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