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風向 文宣創作者內心掙扎

反修例運動開始至今,香港街頭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文宣,在噴有「拆一貼十」的牆上貼了又撕、撕了又貼,更新輪迴。撕下文宣的除了持相反立場的人外,還有不少不滿文宣假消息的「同路人」。

在沒有大台,無人駕駛的狀態下,文宣頻頻出現俗稱「炒車」(集體出錯)的情況,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經文宣散播。當文宣成為市民主要資訊來源,文宣背後的創作者和推送者的影響力變得重大。在資訊氾濫、真相追不上網絡熱度的世界,文宣創作人在理想與風險之間,默默掙扎。

記者|林怡欣 鄭梓鋒 編輯|林安兒 攝影|黃雅詩

運動半年來,港人往往靠手機接收到各種文宣,得悉抗爭活動日程。現時文宣一般透過通訊軟件Telegram頻道發佈,至少有三至四個頻道由文宣組營運。這些文宣組的成員架構大同小異,一般由設計師及群組管理員組成,另外會開放匿名投稿。而有些文宣組除了設計師外,還有律師和電腦程式設計員等專業人員協助。

其中「反送中文宣谷channel」,訂閱人數超過16萬,該文宣組由十多個群組管理員打理,設有50名核心設計師、幾個電腦程式設計員及一些普通設計師小組。核心設計師會每隔幾天提供文宣內容的創作方向,群組管理員便告知普通設計師小組,例如「煲大721、831、101」,設計師會應要求創作文宣,及後群組聯絡人會過濾作品,並於頻道發放。

現時頻道每天都會發放數以十計至百計張文宣,碰上一些大型的社會事件,例如11月17日爆發理工大學衝突首三天,據記者統計,該頻道單日文宣發送量可達三百張。

設計師fact check避免炒車

身為大型文宣組其中一位設計師自由(化名)是一名學生,自六月加入文宣組,一個月後她有感文宣組組織散亂,因此有了重組的念頭。她聯絡組內一群較活躍的設計師,連同群組管理員,在Telegram上另創立一個不多於二百人的群組,組內的分工仔細,除了增添負責資料蒐集、創作標語的文案組,也會針對每個設計師的專長分工,令文宣創作更有效率。

遇上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資訊真偽之時,自由說組內會經過「三重fact check」以免散播假消息。第一次的資訊核實在動筆前,第二次在文宣設計完之後,第三次則在文宣被放上頻道發放前。三次的查證大致以審查資料來源為主,他們覺得可靠的訊息來源包括立場新聞、NOW新聞台,另外就是一手的相片和影片。

對於網上流傳8月31日,警方在太子站打殺市民,自由表示,這一類傳聞雖然沒有來自新聞媒體的資訊,但有一手的相片和影片支持,她都會相信。她說當日太子站封站前的確有市民拍攝到有少年在站內被數名警員包圍,然後失去知覺,「警察831打死人」的指控並非空穴來風。這一條「一手片」屬「間接證據,合理懷疑」。因此他們便會製作相關的文宣。

她強調,指控類文宣的目的,並非要說服市民事件真實發生,而是:「社會上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她指自己設計的文宣從來都沒有直接指控警察殺死市民,反而是提出各種質疑,質疑有人失蹤及自殺會否與「831太子站事件」有關,以及要求港鐵公司公開閉路電視,釋除公眾疑慮。

她又提到有被捕人士在網上平台聲稱在新屋嶺拘留中心遭警員性侵犯和性暴力,但因無法取得相關的一手相片或影片,所以她在設計文宣時特意貼上二維碼,連接消息來源的原網址,讓市民知悉消息來源,自行判斷相信與否。目的是提供多個角度,讓市民更全面地了解事情。

資訊真假難辨 學生淡出文宣組

20歲的Dickson是一個資訊科技學系的學生,自六月初加入大型文宣組後,因他懂得基礎日語和設計技巧,所以被邀請加入其中一個小組,負責把中文文宣內容翻譯成日文,把香港的抗爭資訊傳遞到國際,同時亦會以中文設計一些本地文宣。他希望借文宣宣揚示威者的聲音,又盼能抗衡香港政府和警方發佈的訊息。但在十月底,他卻感到疲倦並逐漸淡出文宣組。

他說有很多人相信在831有人在太子站遇害,但同時間亦有很多人相信警方的說詞,令他十分困惑。又如有關新屋嶺警方濫暴的指控,警方一直以其宣傳渠道否認,而代表示威者立場的文宣,則可拋出疑點或反駁以起制衡力量。其實Dickson相信這些傳聞有真實發生過,但不認同將未經證實的消息加入文宣。他說文宣工作應本著求真精神,不想帶頭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否則就與對家做相同的事。」

他口中的「對家」是指反對示威活動的人,他們在社交媒體發佈文宣,指控示威者收錢示威,又說有未成年少女向前線示威者提供免費性愛。Dickson批評這些指控完全沒有證據支持,是誣衊。因此他會避免以未經證實的消息製作文宣。

Dickson留意到有些人可能因為憤怒,不經驗證就一窩蜂地散播消息。例如有人把譚仔「不招待曱甴」一事用文宣散播出去,他指自己所屬的文宣組一開始對此消息反應不大,可能是由其他文宣組散播的,甚至是創作者根本不在文宣組,只是一個普通市民。他指文宣組不是傳統傳媒機構,無法查閱閉路電視或追查消息來源,有很多消息都未能夠驗證,加上人人都可以做文宣,令文宣出現假消息、「炒車」的情況。

面對愈來愈多假消息,Dickson指大眾被情緒主導,對不同的事情已有強烈的立場和意見,即使做多少文宣工作也難以影響民眾,只是徒勞白費心血,因此感到疲倦。目前他放下了設計及翻譯文宣的工作,但亦不想就此退出整場運動,所以改為在連儂牆張貼一些高質素及基於事實的文宣,例如解釋為何示威者會破壞某間商店等。

現況難逆轉 捍衛求真精神

臉書專頁「求驗傳媒」自2014年成立,對各種坊間傳聞求真驗證,希望杜絕假消息或未經證實傳聞的傳播。求驗傳媒表示,在是次運動中,各陣營都曾大量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質疑背後有政治目的。負責人續指有大量假消息都由「非傳媒」的平台散播,形容這些平台完全沒有「新聞操守」,破壞力驚人。

現時的文宣內容可分為三類,一:行動類,呼籲市民參加遊行和集會活動;二:資訊類,向市民提供基礎法律知識及解釋示威者的行為;三:指控類,指控警方和政府曾進行違反法律和人道主義的行為。因為行動類及資訊類都是基於事實而創作的文宣,甚少出現問題。但指控類的文宣有時未有實質證據,因此求證工作非常重要。

例如譚仔雲南米線門外有告示寫上「不招待曱甴 」,引發網民揚言罷食、破壞店舖,譚仔隨即公開了閉路電視,顯示有人插贓嫁禍;又例如網上流傳一張骨折X光照片,指控警方毆打示威者至骨折,後來發現X光照片是七年前的新聞圖片,都是錯誤資訊造成的混亂。

在虛假資訊泛濫之下,「求驗傳媒」負責人形容自己的求證工作是「狂瀾總是無力挽」,縱使他們已經糾正錯誤的資訊,但接收了錯誤資訊的人不一定看到他們的帖文。若按專頁最近幾個帖子的分享次數計算,虛假消息的傳播更是他們的四倍。負責人形容這是一場「歷史保衛戰」,因為任何虛假資訊透過互聯網散播後,可能成為某些人心目中的「歷史」,例如「天使」謠言(傳言少女為示威者提供性服務),雖然已經多次被擊破,但在某些人心中已根深柢固。又如理工大學被包圍一事當中,有人發帖文指有傷者傷勢嚴重並附上圖片,後來發現原圖是外地女童患病的情況。「求驗傳媒」認為他們的重點不是「朝夕」,而是放眼「千秋」,要培養市民求真的精神,才可以完全堵截未經證實消息流傳的途徑。

他們期望社交媒體平台能懲罰多次發放不實消息的專頁或群組(包括傳媒及非傳媒),如確認某專頁或群組發放不實資訊後,會自動通知該專頁及群組的所有支持者,甚至留下公開的譴責紀錄,讓誤信錯誤資訊的網民知道原來自己被騙,並對相關的專頁及群組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