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戰淪陷前:被遺忘的十八天

126_history_babin
照片攝於1946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圖中)正為Alfred Babin(圖左)檢查。(受訪者提供)

日軍勞役戰俘如奴隸

已於兩年前去世的加軍Alfred Babin,曾在保衛戰中擔任救護車司機,前往戰場搜救傷兵,並經歷生死一刻。本刊訪問到Babin的兒子,他說當時19歲的Babin雖然只有一次駕駛經驗,最後也竟成了救護車司機。一次他出外搜救時,遇上日軍的砲火攻擊,被困於山溝之間,動彈不得。後來他才發現車停在懸崖邊,差點掉下山。

香港淪陷後,他被日軍先後虜到北角戰俘營和深水埗軍營,為啟德機場的跑道工程當苦力,每天曝曬於烈日下,即使中暑也被迫繼續工作。後來他更被送到日本的戰俘營,負責運送一袋袋沉甸甸的煤炭到日軍船艦。日以繼夜工作,日軍卻只給他少量食物,他不僅消化系統和肩膀出了毛病,體重更由抵港時的145磅,跌至四年後離開日本戰俘營時的85磅。

鄺智文:英國從沒放棄香港

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的研究顯示,除了這1,800多名加軍外,參與香港保衛戰的還包括約5,000名英軍、約4,000名印軍(印裔英兵)及1,000多名香港華籍英兵。戰爭中以英軍死傷最為慘重,逾700名軍人喪生,其次為印裔英兵,約500人戰死,加軍亦有300人死於戰役。

126_history_kwong
鄺智文指,參軍的華人族群多元,其身分意識亦非常複雜。(艾博瑜攝)

鄺智文說:「現在流行的說法是,英國在一戰後資源不足,覺得香港軍事價值低,亦不信任華人,所以不讓他們防守香港,保衛戰變成了單純的帝國主義戰爭,華人只能旁觀,但事實上並不然,英國絕對沒有放棄香港。」

他指,當時香港對英國而言相當重要。香港是亞洲其中一個最大的港口,面對日本進攻,英國即使缺乏資源也要守住香港,以展示留守亞洲的決心。因此在二、三十年代,英方重點研究香港的軍事部署,例如位於新界南的醉酒灣防線、啟德機場的空軍基地等,多個地方如赤柱和西貢的炮台亦相繼建成。

1941年9月,英國聯邦事務部向加拿大政府發出電報,邀請加拿大派兵香港。電報中,英方表示香港為亞洲戰地的「前哨」,調兵香港可以拖延日軍入侵亞洲。鄺智文表示,由於英軍同時跟多個國家開戰,在港的軍事裝備並不強,倘若開戰,香港必輸無疑。由於當時沒國家能預料日本何時攻擊香港,調兵一舉只為震懾日本,希望拖延至1942年開戰。怎料日軍突然進軍香港,便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126_history_route
香港保衛戰主要戰事地圖(註:數字代表戰事發生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