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修改收生計分法 星者為王

要在中學文憑試(DSE)取得佳績已經困難,近年莘莘學子更要修讀一門額外的「必修科」──大學推陳出新的收生政策。今屆DSE步步逼近,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接連調整收生計分方法,希望吸引更多摘「星」尖子報讀。

新制度下,兩位考生即使原本的最佳5科分數(Best 5)相同,有「星」者就會被大幅加分,摘「星」較少者在新制運算後分數則變得較低。當奪「星」成為分高下的重要指標,有學生因而採取「策略性」部署以取得最有利的成績,亦有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記者|薛靜仁 編輯|冼敏盈 攝影|薛靜仁 冼敏盈

DSE考生人數連年下跌,2015年至2018年間跌逾兩成,不少學科收生成績隨之下降。近四年,六所資助大學逾半學科的收生成績(以中位數計)下跌。大學為吸引人才,均積極調整收生策略。先是去年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及工程學院等院校紛紛放寬入讀大學「3322」的基本門檻(即在四個核心科目中,中文和英文須達三級、通識和數學須達二級),希望招攬於核心科目失手,但其他科目表現出色的考生。

去年11月3日,香港大學公布新收生計分制,考生取得5級或以上成績就可獲額外加分,取得5級的科目加0.5分、5*加1分、5**加1.5分;香港中文大學隨後亦於今年1月22日宣布推出相同計分方法。是次調整計分制幾乎適用於所有學科,令學生對摘「星」更趨之若騖。

有人歡喜有人愁 不利成績平均生

要在新制下取得最大利益,自然要經過一番計算。在新制度下,即使考生只在部分科目取得理想成績,也有可能在分數調整後更具優勢。

筲箕灣官立中學應屆考生范綉瑜的選修科成績較好,學校預測她能在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及中史科獲得5*,因此她會加緊溫習這兩科,希望能夠獲得5**在新制下可加最多分;而預測只有3至4級的核心科目,只求保持現有成績。然而她擔心中史科開放式問題較多,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把握取得高分;新制看重「星級」科目,令她更害怕考試失手。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應屆考生鍾嘉隆同樣在選修科成績較突出,他表示原本希望提高預測只有3的通識科成績,但現在寧願把重心放在將物理、化學等理科,由5*衝上5**。他認為理科有標準答案,只要肯操練試題,成績不會太差,相信能夠更受惠於新制度。他坦言:「一科差了一個等級就差了很多」,若原本預算高成績的選修科,一旦失手,他會在聯招改選中港大以外、仍用舊計分制的院校,保住入大學的機會。

鍾嘉隆擅長的理科較容易考獲5或以上等級。(薛靜仁攝)

成績平均的考生在新制下則較不利,有學生表示,新制公布後剩下的溫習時間不多,難以調整溫書策略。

筲箕灣官立中學應屆考生莫啓哲預料大部分科目將獲得5級,他慶幸去年退選了生物科,只剩兩科選修科,能夠集中火力溫習有機會奪5*的地理科。他慨嘆如果早知道兩大會調整收生計分法,就不會報讀英文補習班,因他預測其英文成績可以穩拿4級;他反而會及早「谷」優勢學科。

不過即使預早知悉改制,有學生表示未必會調整溫習部署。就讀聖士提反書院的中五學生黃裕嵐表示,她各科成績遊走在4、5級之間,沒有一科特別突出。她擔心「策略性」地選某幾科來溫習,最終會事與願違:「我害怕我『谷』的科目又『谷』不上,沒有怎樣溫習的(科目)又差,豈不是更壞?」

推出時間倉促 缺乏參考數據

新計分法在11月出爐,首當其衝的無疑是一群應屆考生。新制推出的時間倉促,又缺乏往年數據讓學生參考,引起不少爭議。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項目主任陳衍宗指,港大11月公布消息已經算遲,中大更於1月才公布,過了首次遞交大學聯招辦法(JUPAS)課程選擇的階段。當時考生忙於應付校內模擬考試,無暇研究院校新計分方式。雖然考生可於5月和7月更改課程選擇,但兩大普遍科系在1月至4月面試,而只有將課程置於首輪選擇的學生,才有機會獲邀面試。應屆考生未必能及時改變選科部署,有機會因而失卻面試加分的機會。陳衍宗建議院校按去年收生分數,以新計分法換算成績,供中六生參考,以免同學因缺乏過往數據,選科時變得過份保守。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項目主任陳衍宗認為,院校調整機制不是問題,但希望院校能提供更多資訊予同學參考。 (冼敏盈攝)

擇優之憂 通識中文或成雞肋

有學生在選科時,側重挑選取得5級或以上等級比率較高的選修科,如化學、物理等理科,新制有可能加劇這種「偏科」的情況。陳衍宗解釋,「偏科」的現象一直存在;四個核心科目中,英文和數學科由於獲較多大學學系加乘(將該科得分乘大),學生不會過於輕視,但中文和通識科奪「星」比率較低,又較少學系加乘,新制可能導致這兩科在院校和學生心目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港大入學及學術交流部高級項目經理李欣怡提醒考生,是次改制大學沒有放寬「3322」的標準,四個核心科目是「重要且必要的」,大學仍然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

計分制度屢變 師生見招拆招

第一屆DSE舉行至今已近八年,各大學不斷調整收生標準和計分制。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認為,推陳出新的計分制度雖然令大學收生更有彈性,如這次調整能讓於個別科目取得佳績的學生,更容易入讀心儀學科,但卻彰顯大學向來並非秉持「有教無類」的宗旨,而是透過計算考生的摘「星」數目去「搶尖」。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建議,計分制度可能不斷轉變,同學不應過於策略性地選科。(冼敏盈攝)

英華女學校升學及就業輔導老師黃婉華指,大學的收生制度向來複雜,老師需要多下功夫,理解各院校五花八門的收生標準,並在DSE前向考生統一發放消息,同時預備放榜後為同學跟進。面對是次突如其來的收生改制,黃婉華提醒學生要細心閱讀資料和多思考,在放榜後及早部署,不過現階段最主要還是考好DSE。她認為新制只是減輕了偏科同學的考試壓力,不建議同學策略性地側重溫習某些科,並忽略某些學科,顧此失彼:「你機關算盡,到頭來可能算錯呢。」

陳衍宗經常在講座指導考生選科,他認為同學制訂選科策略時,不應只看實行新加分制的兩間院校,也要考慮其他院校有沒有開辦心儀學科。同學可以多留意大學課程對科目的特別要求,例如不同科目的比重加乘,或校方對選修科的定義,如港大不將數學延伸單元一、二列作選修科。學生需要因應學系的要求,調整學習及選科策略,有需要亦可以利用放榜輔導熱線、社交平台、電台等多種渠道尋求建議。

大學各出奇招 搶尖子

今次改變收生計分方法,港大入學及學術交流部副總監郭瑛琪表示,大學每年都會就收生情況作「賽後檢討」。今年考慮到考生人數下降,影響收生分數,又留意到有院校調整收生門檻,因而決定提高收生彈性,為學生取得5級以上的科目加分,讓他們對擅長的科目更有信心。李欣怡亦提醒考生,收生分數並非入學的唯一標準,例如醫科、護理等學科會把「迷你多站式面試」(即學生需輪流與多名老師進行一對一面試)表現納入考量範圍,而建築學院就要會看學生於性向測驗的表現,她提醒學生小心留意。

港大入學及學術交流部副總監郭瑛琪(左)建議同學按興趣選擇課程。圖右為部門高級項目經理李欣怡(冼敏盈攝)

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解釋,大學素來不傾向錄取平庸的學生,是次改制反映公開試一直有篩選和競爭,目的在於「擇優而錄」。校方希望透過改制,給予對某些科目有興趣和才能的同學正面信息,讓他們能修讀最適合自己的學科。她補充,學生不應為了衝「星」而專攻特定奪「星」比率高的科目,應該重點溫習有興趣和擅長的科目。

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表示,中大未來會更著眼在「非學術領域」成就卓越的學生。(冼敏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