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的抉擇

徐梓傑

《大學線》的專題組別的報道一般較容易成為封面,既然說得上是封面,難度也比其他組別高,於是,今期的專題組過題也經過重重困難。經歷數次會議,最後,我提出了一條很多學生記者都不感興趣的政治題目──六七暴動。

適逢今年是六七暴動四十五周年,加上特首選舉的刺激,市民對政治的興趣多了,配合傳媒探討一些政治敏感新聞,諸如梁振英是否共產黨員,也是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三月票選前夕,前中共地下黨黨員梁慕嫻突然回港,出版新書,並宣稱梁振英擁有地下黨員身分。一時間全港陷入一種對共產黨黨籍猜疑的情緒。

這次採訪六七暴動的回顧,與很多老一輩的人會面,他們有愛國人士,有親身經歷六七暴動的普通市民,更有前中共地下黨黨員的專訪,各人盡訴自己的立場。作為一位記者,如何能夠客觀、不偏不倚地報道事實,也頗考工夫。親中人士認為當年是「反英抗暴」的愛國表現,但亦有受訪者對當年左派人士的抗爭反感,到底歷史的真相該由誰定奪?當梁慕嫻憶述六七暴動的時候,她突然忍不住流下淚來,看見一位年屆八十的老人家對著我這個年輕人感觸落淚,記者的理性很容易就會被感性覆蓋。

在政治上,沒有感性的區域,只有相信與不相信。但記者每天處理工作時,除了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外,也會流露出感性的一刻。說到底,記者撰寫的每一篇報道也是一個個人性化的故事,理性和感性面,二者皆需要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