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耳機、調好收音頻道,推開錄音室厚重的門,隨即踏進變化萬千的戲劇世界。在這裡,你可以是擁有超能力的卡通人物,也可以是古裝劇裡勾心鬥角的後宮佳麗。不少年輕人為興趣成為配音新鮮人,報讀由資深配音員開辦的配音課程,然而,導師卻告訴他們,不要以全職配音員為目標。面對收入不穩定和工作量少等行業問題,學員和導師仍然「逆流」而上,希望興旺粵語配音文化。
記者|羅芷晴 編輯|莊芷游 攝影|羅芷晴
「除非我啞了,否則我都會繼續配音。」今年24歲的Kelly本來是自由身舞台設計師,半年多前投身配音行業,兼任自由身配音員。童年時的她,已立志成為配音員,更有豐富的表演慾,最喜歡聲演韓劇女主角。每當家人看原聲韓劇時,她總會在旁「加把嘴」,跟著中文字幕自行聲演劇中人。即使被母親要求安靜下來,她也會在心裡面默念台詞,趁著家人不注意,或上廁所時,就會馬上開口,繼續替角色「配音」。直到中學,這個習慣依舊,甚至「變本加厲」。Kelly的「表演場地」,漸漸由家中電視機,搬到戲院的大銀幕。當她與相熟的朋友看電影,總按捺不住表演慾,遇著一些專橫跋扈的女角色,就很想模仿她們的語調:「如果戲院比較少人,我會細細聲為角色配音,特別是一些比較『八婆』的角色,我就會很自然『上身』。」
不過,Kelly對配音的濃厚興趣始終不獲父母支持。他們從事外語紀錄片代理,平常接觸的都是渾厚、具磁性的旁白聲,聽著女兒較響亮、有中氣的聲音,只覺厭煩。
「(小時候)跟家人說我很想做配音員,他們就說『不行,你的聲音不動聽!』」
加上家人了解配音員的待遇不好,按工作數量計薪,收入和前途不穩定,所以一直不支持Kelly入行,對她的夢想嗤之以鼻,只想她「腳踏實地」找份收入穩定的工作,Kelly也開始把這份理想深埋心中。
到大專畢業後,全靠朋友支持,Kelly才重新踏上配音之路。這位朋友是Kelly的大專同學,夢想做司儀,但同樣受盡家人甚至朋友批評,與Kelly同病相憐。這位朋友知道Kelly一直視配音為夢想,於是介紹從事配音員的朋友與她分享,又借千多元給她報讀配音課程,這個舉動,正式開展了Kelly的尋夢之旅。Kelly在第一次配音課中首次為劇中正在打架的兩夫妻配音時,才發現對配音依然心動,
「那份感覺完全回來了,以前經常自己玩的興趣,現在真的可以當作一種專業去做,我覺得很棒!」
在錄音室內上課,腦中浮現從前替電視劇角色配音的畫面,喚醒Kelly當初對配音的表演慾,更加確信這是她一直以來想做的事。
「去到這一刻,他們依然在打擊我。」即使Kelly對配音重拾熱情,父母仍然認為是在浪費時間,不腳踏實地,繼續說傷害她的說話,她也堅持下去。現時,Kelly會在舞台設計工作以外,接配音相關工作,更特意在家人離家工作時才處理配音相關的事。
從興趣到使命感 走入校園分享
Kelly在配音班認識了24歲的 Jonathan,他是自由身影片製作人員,曾在電視台做過半年助理編導。從大約兩個月、共40小時訓練的配音班畢業後,兩人與另一位同學在半年多前組成了粵語配音頻道「粵唇」,不定期於臉書專頁上載二次創作、「神還原」的配音片段,例如為漫威英雄電影配上疫情相關的對白,諷刺政府遲遲未肯封關,亦有以粵語台詞還原經典電影《星球大戰系列》選段以及動畫片集《蝙蝠俠動畫系列》等等。頻道現時仍屬起步階段,約有近三百人讚好,配音影片播放次數最高有八百多次。
他們成立頻道的原因是希望在畢業後繼續練習,探索自己的不同聲音,並爭取更多配音的機會。聲音低沉的 Jonathan,通過不斷練習,同樣能演活奸詐,較高音的小丑角色,甚至一人分飾多角:
「我希望別人分享我們的作品,想他們知道我有很多可能性,亦想告訴他們如果有一日剛好有類似的角色,就考慮一下我吧,其實這樣無形中正替自己製造工作機會。」
他們清楚行業競爭大,無數新人在等候工作機會,要突圍而出,只有主動爭取。
頻道的另一個目標,是向觀眾推廣粵語配音。他們認為,廣東話是香港人的根,小時候很多詞彙和句子,都是看配音卡通片時學到的,很多本地潮語、甚至粗口,可更準確地表達心情。同時,廣東話有其獨特之處,因為有九個聲調,外地人聽起來會覺得像唱歌般。香港的廣東話和其他地方的廣東話亦有不同,例如外地廣東話會說「關空調」,香港廣東話會說「閂冷氣」。貼地的粵語配音對保留本地特色十分重要,「粵唇」在製作配音片段時,亦特別注意這點。
製作配音片段並不容易,由選擇片段、寫稿、配音,到後期製作,要花費不少時間。選材由卡通片到本地及外國電影都有,如在周星馳的電影、《鐵達尼號》等揀選片段,先從頭到尾看一次,再根據角色口型,配上本地化台詞,例如加插潮語,並要記下角色的年齡和性格等,務求令聲音可與畫面配合。他們笑言,開始做配音後,在街上會不自覺地注意身邊陌生人的說話方式,發現同一句說話的不同說法,研究配音的稿件如何寫得貼地,同時又能配合角色性格和畫面。
為了看看哪位成員的聲音與角色最配合,成員經常互換角色,試配片段,聽到其他人發出與平日很不一樣的聲音,成員經常忍俊不住,配音過程充滿笑聲。半年來累積經驗,各人都能見證自己演技的進步,Jonathan表示:「原本以前看到的可能性很少,現在是愈來愈大,自己都會發掘到自己更多。」
隨著配音技巧日漸純熟,他們萌生到中學分享的念頭。Jonathan聯絡母校相熟老師,「粵唇」辦成第一場分享會。
「真的是漁翁撒網,你不會知道哪一間學校有學生想做配音員,幸好第一場(分享會)中真的有人說想做配音員,聽到的那瞬間,覺得整個活動很有意義。」
為了準備這次分享,他們通宵達旦開會,討論分享會的內容和流程,試過由天黑談到天亮,又花整個月準備全新影視片段,即場示範配音。付出那麼多時間與精神,只為了令更多人欣賞粵語配音的魅力,從而更重視這個文化和行業。「我們就是想讓年輕人知道,其實配音是這樣的,真正的配音不是你們想象中這麼簡單。」
外判形式問題多 依靠工作量為生
前香港配音從業員工會主席、資深配音員黎家希指出,配音行業最風光時,電視台和自由身配音員各自都有足夠工作量。於80年代,電視台合約配音員放工後,會到其他錄音室賺外快,為本地電影配音,作品甚至會在海外上映,可見其影響力之大;90年代,有線電視開台,亦有大量外購節目需要配音。他入行初期已有大量工作,「日配夜配」。到現在,行業不乏新血入行,工作機會卻變少。
現時行業人數眾多,工作機會卻有限,部分電視台如ViuTV會外判外購節目配音。行內大部分都是自由身配音員,有些是由電視台裁員或流失而來,有些是讀資深配音員開設的課程入行,而非電視台的訓練班。黎指出,行內以兩套制度運作:一,由電視台開設的配音組,受合約規管的配音員勞工保障較大。雖然沒底薪,但合約列明確保配音員最少有多少工作量,惟人數較少,香港現時只有無綫電視一間電視台有配音組,粵語配音藝員只有56個。
更大部分是外判節目給小型錄音室,再由錄音室的領班找自由身配音員完成工作。現時行業主要依賴外判制度,這類工作薪酬低,也沒有工作量的保障。黎家希說:
「先不要說有沒有福利,他(小型錄音室)根本就不需要保障你每一個月(的工作量),理論上,他可以一個月只找你做一集。」
他指出,新人毫無議價能力,有工作做已經很好,不少新入行配音員為了得到工作機會,即使面對不穩定的收入,也繼續留在行業內發展。
寄語新人先做兼職 導師望孕育觀眾群
行內為了節省成本,年資長、收費高的配音員工作機會愈少,不少資深配音員因而開設錄音室做領班,接外判工作,同時在錄音室開班授徒。配音班導師張振聲開設的配音課程,10至13人一班,和以前他入行時一班20至30人相比,現在傾向小班教學。
張坦言不鼓勵新人以全職配音為目標,反而應該當作兼職,沒有財政壓力下,有更多空間、時間磨練演技,再投入更多工作。
他認為,現時配音業講求「夠快」,卻令新人失去檢討、改進的機會,或令配音成品變得千篇一律。他建議盡量將工作分成多次配音,讓配音員有充裕的時間醞釀演技,效果比一味追求速度、整天坐在錄音室工作更好。
張振聲認為粵語的受眾一點也不少,但很多觀眾都習慣看原聲和看字幕,對粵語配音的需求卻未必太多,因此要走出行業困境,必須培養更多本地觀眾群,而通過開班教授粵語配音,讓更多人懂得欣賞粵語配音,或能把他們變為新的觀眾群,提供對粵語配音的需求,興旺行業。